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郑州不缺电,就缺变电站

2013年07月11日04:08    来源:河南日报

原标题:郑州不缺电,就缺变电站

  □本报记者 陈学桦 屈晓妍 陈 晨

  一方面,郑州有着860万千瓦的供电能力,超过了今夏785万千瓦最大负荷的预测值。据此推算,今年“迎峰度夏”应是高枕无忧。另一方面,国网郑州供电公司“2013迎峰度夏示意图”上,市区三环内60%区域被涂上炫目的红色。红色区域内,90%以上的主变压器都是满“载”运行,局部地区随时可能出现跳闸断电情况。

  “大河水满,小河喊渴”,郑州城市核心区“电荒”症结何在?居民担心的变电站辐射问题是否存在?政府和供电企业如何破解“电荒”困局?

  电荒之“慌”:跳闸停电频发,供电形势严峻

  对于位于郑州市南阳路的宏益华香港城小区居民来说,这个夏天依然不轻松。去年夏天,随时都会出现的全小区跳闸停电,让大家苦不堪言。“酷暑难耐不说,做饭烧水都成了问题,像我们这些住在高层的老人,上下楼都成大难题。”提起用电,小区居民赵女士满腹怨言。

  宏益华香港城是郑州目前17个靠基建电源临时供电的小区之一。由于开发商未按规划预留变电站用地,规划用电10000千伏安的小区,只能靠两台500千伏安的基建变压器苦苦支撑。而早在2008年,国网郑州供电公司就开始与该小区的开发商协调变电站建设的用地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直至目前问题仍未解决。

  这样的问题也曾一度成为正商幸福港湾小区居民的一块心病。“去年夏天,开空调手都发软,担心一按开关,空调还没有启起来,电就停了。”居民周先生说。不过,周先生要比赵女士幸运些,经过努力和争取,小区今年已经用上了正式可靠的电源。

  国网郑州供电公司根据变电容量紧张程度的不同,将市区划分为“红橙黄”三种供电区域,“红色区域为区域内最大负荷已达到90%及以上,也就是说距离跳闸停电仅一步之遥。供电形势十分严峻”。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有关人士表示,目前红色区域主要集中在市区三环内。

  电荒之“结”:老百姓有心结,变电站难落地

  郑州其实不缺电。据国网郑州供电公司预计,2013年度夏季用电高峰期,郑州电网最大负荷将达785万千瓦,而目前该市有860万千瓦的供电能力。

  为何供电能力有富余还闹“电荒”?

  “郑州虽然不缺电,但缺变电站。”7月10日,面对记者采访,国网郑州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郭清海很是无奈。受部分居民阻挠施工和变电站选址难等因素影响,全省规划建设的城市变电站普遍存在“落地难”问题,这是导致区域供电受限制的根本原因。

  郭清海介绍说,变电站落地难的原因不一而足。市区里很难要到变电站的建设用地,甚至有些住宅小区开发商将已经规划部门规划的变电站建设用地挪作他用。还有一些选址因历史遗留问题产权纠纷非常复杂。最后就是居民出于对“辐射”等的恐惧,对变电站建设进行阻挠。

  “老百姓谁都想用电,但谁都不让在自己门前建变电站,担心变电站会产生电磁辐射。”郭清海说。

  那么变电站是否真像坊间传说的那样,会产生危害人健康的“电磁辐射”?

  “我们有数据表明,变电站站界外的工频磁感应强度小于10微特,500千伏输电线路的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是7.94微特。而在3厘米的距离内,大家平时使用的电动剃须刀工频磁感应强度是15~1500微特,真空吸尘器的磁感应强度是200~800微特。”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科技信通部高级工程师柯昌麟说,变电站的“辐射”甚至比不上剃须刀和吸尘器。

  学界的观点也旗帜鲜明。

  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河南省电磁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邹澎说:“对于变电站的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国家是有明确的标准规定的。像引发周边群众抗议风波的红旗变电站,工频电场强度还不到国家标准的千分之一,磁场强度也低于国家标准的百分之一。千百倍的差距,足以说明变电站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电荒之“解”:推动变电站落地需社会各界形成合力

  如果说电力是让城市充满活力的“血液”,那么变电站就像输“血”入户的闸门。没有变电站,“血源”再充沛,居民用电依然像被卡住了“脖子”。郑州“电荒”之困本质上是变电站落地之困。破解困局非一方之力,关键是要从“合作对接”、“严格监管”与“平等沟通”上下功夫。

  6月7日,郑州市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有关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就郑州电网建设、电力保障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决定成立郑州电网发展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推进相关工作,加强协调,确保各项合作项目顺利推进。

  针对新建小区用基建电源糊弄居民的做法,郑州市政府表示,将严格落实《郑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交付使用管理办法》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新建住宅项目供配电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并要求相关部门严格监管,供电、供水、燃气等达不到交房条件,开发企业不得强行交房。

  “建在城市人口密集区的变电站,只有得到附近居民的理解和接受,才能‘平稳着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李光贵博士认为,有关部门着手建立一套与市民沟通协商的机制十分必要。如及时公布环保批文、方便市民查阅规划图、增加变电站建设的透明性等。

  李光贵同时表示,变电站的电磁影响是一个科学问题,应有权威声音。“如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在该问题上给公众以准确的判断。政府相关部门和电力企业制作宣传册,罗列市民疑问最多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也是一种好办法。”

  “相信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公众将逐步打消疑虑。不过城市核心区供电乏力问题仍需要社会各界继续努力,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李光贵说。③10

  延伸:深圳经验——房内变电站

  把变电站建在房子里,这样不仅节约了土地,而且还因为变电站被房屋“覆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周边居民的心理压力。深圳通过采用节约土地模式建造的“房内变电站”,在破解变电站落户城区难题上,蹊径另辟。

  目前,整个深圳有110千伏变电站128座,采用节约土地模式建造的“房内变电站”已达近百座,另有30余座变电站正在逐步改造升级。“房内变电站”电网设备的占地面积,仅为内地的1/3,高约4层,不超过20米,且外观与周边建筑景观和谐统一。③10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