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22年,大爱绵延

维族大叔倾情抚养汉族孩子 孤儿长大全力回馈抚育恩情

记者 苏银成

2013年07月11日07: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陶辉(右一)和他的维吾尔族父母兄弟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 李翔摄

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夏乡巴扎尔村,哈力克·买买提一家抚养汉族孩子陶辉二十二载,给了陶辉温暖的家。哈力克常说:“人和人相处,只要有爱就能够心连心、就是一家人。这族那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 

温暖中,陶辉长大了。他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哈力克爸爸,他资助维吾尔族贫困学生,帮助少数民族战友学习汉语……已成长为新疆军区某部副连职排长的陶辉,全力回馈着抚育恩情。

故事渐渐传开了,心连心就是一家人。大爱,打动天山南北各族群众。

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夏乡巴扎尔村,哈力克·买买提一家抚养汉族孩子陶辉二十二载。如今,陶辉成长为新疆军区某部副连职排长,也全力回馈维吾尔族家庭的抚养恩情。

“这族那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

“几十年过去了,各族军民、各族战友生死相依的团结友爱精神,已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血脉。”陶辉的养父哈力克·买买提回忆起他当年从军时的情景,满脸微笑。

那是1978年,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封住了出山的路。哈力克所在的新疆军区某边防团驻地,数十户哈萨克族牧民及牲畜被困,连队官兵接到求救电话,火速赶往现场展开救援。

面对被大雪封死的道路,官兵们用镐刨、用锹铲、用手挖,硬是在近1米厚的积雪中开辟出了生命通道。被困的牧民和牲畜得救了,有的官兵的双手却磨出了血泡,渗出的鲜血把雪白的手套染得红红的;有的官兵脚冻伤了,连袜子都脱不下来……

哈力克至今还记忆犹新。那一次救灾,他的双脚被冻得失去了知觉,战友们就轮流把他的双脚揣在怀里,给他驱寒送暖。“当时如果不是战友们热烘烘的胸膛,我的双脚可能就保不住了。”哈力克说着说着,眼中就噙满了泪花。

1950年,哈力克所在的这个英雄连队参加了一次战斗,面对7倍于我的敌人,该连官兵以钢铁般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气概,血战40个昼夜,141名参战官兵中,有38名壮烈牺牲,成为人们敬仰的烈士,长眠在天山脚下。连队被当时的西北军区以及第一野战军授予“钢铁英雄连”荣誉称号。

哈力克是班里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战士,但全班战友不分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的使命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爱兄弟情。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哈力克经受了锻炼,经受了考验,无论军事技能和思想素质都得到了全面提高,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退伍回乡后,哈力克退伍不褪色,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维护民族团结上,他立场坚定。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怎么干对民族团结有利,怎么干会破坏民族团结,他内心有杆秤。

哈力克常说:“人和人相处,不要刻意地去划分民族界限,只要有爱就能够心连心、就是一家人。这族那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

每当周边地区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哈力克都要走村入户帮助村民辨明是非,解开心结;每逢村里开展集体活动,他都要宣传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曾多次被村、社区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哈力克被托克逊县和夏乡表彰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把孩子接回来,我们给他一个家”

“我的命很苦,但我遇到了善良的人。哈力克爸爸和再乃提汗妈妈成了我生命中的依靠。”这句话常常挂在陶辉嘴边。

记者问起收养陶辉的由来时,再乃提汗说:“陶辉实在是太不幸啦。他失去了父母,这个孩子太可怜啦。”

记得那是1982年,陶辉的生父陶金来从安徽老家随工友到乌鲁木齐打工,1983年转至托克逊县打工。1989年5月,小陶辉出生了,在小陶辉1岁半时,生母因病去世。

之后,陶辉跟随父亲租住在哈力克的家。小陶辉饥一顿、饱一顿的窘迫生活,哈力克夫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衣服脏了,哈力克的妻子再乃提汗就帮助洗,破了就帮助缝;陶辉病了,哈力克夫妇比谁都着急,总是催促家长给孩子看病,并及时帮助送到医院就诊;交不起学费,他们就省吃俭用全力资助。

2004年11月14日早晨,陶辉的生父不幸去世,陶辉从此成为孤儿。

2005年,陶辉已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寒假如期而至,他真不知道该怎么过。就在这天夜里,哈力克把陶辉的情况告诉了82岁的父亲。老人说:“把孩子接回来,我们给他一个家吧。”哈力克又召集全家人开会,传达父亲的意见,大家都赞同接陶辉回家。

第二天清晨,一夜未眠的陶辉倍感孤独。突然,哈力克走进宿舍:“傻孩子,你有家,放假了干吗不回去?”

那一瞬间,陶辉背过头抹去了眼角的泪水。温暖的话语,燃起了陶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从此,哈力克一家正式收养了汉族孤儿陶辉,还给他起了个维吾尔语名字:托合塔洪(维吾尔语为“留下来”的意思)。从此陶辉不再孤单,哈力克爸爸和再乃提汗妈妈就成为了陶辉生命中的依靠。

2006年,陶辉参加高考。不久,陶辉接到了新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众人羡慕不已的国防生。他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正在菜市场卖羊肉的养父哈力克。

哈力克激动地说:“太好了,太好了。羊肉不卖了,咱们回家好好庆贺庆贺。”于是,就把剩下的几十斤羊肉带回家,招待前来庆贺的街坊邻里。

其实,大儿子牙森也考上过大学。那时孩子多,经济条件差,只好放弃了入学的机会。每当想起这件事,哈力克心里总有几分愧疚。

“我也要用爱心回报部队、回报社会”

从一个孤儿成长为一名解放军干部,陶辉永远忘不了哈力克·买买提一家的恩情。

2011年1月,陶辉大学毕业后被分到部队,任新疆军区某部步兵团一营机枪连副连职排长,他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哈力克爸爸。第一次探亲时,他给再乃提汗妈妈买了一个手提包,给妹妹巴哈尔古丽买了手机,给家里买了一台微波炉;他坚持每月给哈力克爸爸寄钱寄物,主动承担妹妹上大学的一切费用。

陶辉经常说:“没有好心人的帮助,我哪能有今天?我也要像哈力克爸爸、再乃提汗妈妈一样,用爱心回报部队、回报社会。”

一次,陶辉偶然得知维吾尔族战士木拉提的父亲没钱治病,就发动官兵捐款,帮木拉提一家渡过了难关。

去年初,陶辉休假时去看望高中老师,听说附近有两位维吾尔族学生,因家庭贫困几近辍学。他当即心头一颤,暗下决心:“我要帮帮他们!”从去年2月开始,陶辉每月都把1000元到2000元钱按时寄给托克逊县贫困学生巴哈迪力和夏提古丽,资助他们上学。

陶辉懂维吾尔语,他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给战友们当“双语”辅导员,帮少数民族战士补习文化知识。在他的帮助下,少数民族战士买吾兰、阿里木双双考上了军校。2012年12月,陶辉所带排因成绩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

短评:共同呵护民族团结之花

哈力克一家抚养汉族孩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各族兄弟姐妹和谐共处、友爱互助的生动现实,大家自觉用真情大爱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哈力克一家的民族观,彰显了文化融合、社会包容的宽广胸怀。哈力克一家对陶辉的真爱和真心,突破了文化的隔膜,折射了大爱大义的高尚道德情操,生动地诠释了人间自有真情在、民族间自有真情在的真谛。而陶辉知恩图报,自觉地回报养父养母、回报社会,也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社会发展稳定的正能量。

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只要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实际行动共同呵护民族团结之花,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得不到的幸福生活。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11日 01 版)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