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二
设计要有科学性和超前性
这场暴雨,虽然导致武汉城区多路段渍水,但也有些地方并未遭遇水患,比如中山大道沿线以及周边。这一片,是汉口的老租界区,英、俄、法、德、日等国在此先后建立起独立的排水系统,这里,也是武汉市最早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区域。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负责人解释,雨水走雨水管,可直接排入城市内河;而污水走污水管,可以提高污水处理率。这种城市排水设计是很先进的。在这一片区原有排水系统下,武汉近些年加大投入,管网建设不断完善,泵站不断升级,所以这一带遭遇暴雨,也很少渍水。建设雨污分流管网,也是武汉应对暴雨渍水的一条方案。
水务部门解释:此次暴雨造成大面积渍水,与武汉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为“一年一遇”(即能应对小时强度34.5毫米,日强度100毫米的降雨)有关。7日的暴雨,显然超过了武汉市的地下管网现有的排水能力。
根据武汉市排水三年攻坚计划,未来三年,武汉市的地下管网的排水能力将达到可抵御“十年一遇”降雨的标准。尽管如此,如果遇到7日的特大暴雨,城区仍难以保证不出现渍水。对于能否将排水标准提高到“三十年一遇”或者“五十年一遇”的更高水平,武汉市水务局人士表示:“十年一遇”的标准是符合武汉市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
也有专家认为,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和良心,到底怎么建,需要管理者的远见和勇气。
思考三
防治内涝能否出台专门法规
此次暴雨引发的渍水分布,呈现两个极端,一个是在建工地周边渍水点扎堆,一个是湖泊周边基本没有渍水点,这给城市治理渍水带来哪些思考?
一场暴雨过后,在建工地周边往往渍水点扎堆,而且退水缓慢。比如,白沙洲至武金堤沿线的八坦路、江国路、江盛路一带。截至昨日下午5时,武汉市唯一没有恢复交通的主干道新华下路立交涵洞,退水缓慢的原因就是新华下路排水主管道被旁边一工地泥浆堵死。
目前,武汉有8000多个在建工地,不少施工单位“野蛮施工”,对地下排水管网损坏严重。一遇到暴雨,工地周边就成了渍水重灾区。对此,不少市民呼吁:武汉市必须尽快出台法规,严惩野蛮施工行为,保护排水管网设施。
关于治理内涝的另一个立法方向,是保护湖泊。昨日暴雨后,不少网友指出,武汉到处渍水的原因,与湖泊消失、填湖加剧有关。那些被填占的湖泊,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蓄洪纳渍,湖泊被填占,调蓄能力大大降低,一旦出现较大降雨,渍水没有出口,自然会淤积到陆地。记者从7日公布的武汉中心城区45个渍水点分布图中也发现,在东湖、南湖等湖泊周边,几乎没有一处渍水点。
专家指出,湖泊可以吸纳暴雨带来的渍水,保护湖泊,就是治理渍水。只有给水出口,水才会给人出路。在湖泊的保护上,武汉目前已经呈现铁腕治湖的态势,今后还需再努一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