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用镜头捕捉戏剧梦

2013年07月07日02:48    来源:北京日报

  人物:李晏

  (新华社图书馆管理员)

  周六上午,在新华社图书馆的杂志阅览室值班;傍晚,在MOMA影院库布里克书店参加一本戏剧新书的首发式。同事眼里他是踏实稳当的管理员,戏剧圈里他是见证当代戏剧的“活化石”。

  他叫李晏,今年49岁,从19岁起,他已经用镜头记录中国当代戏剧30年。可他曾经用五年的时间来试图进入这个戏剧圈,却一败再败。

  1983年,李晏高中毕业。高考前,在中央戏剧学院看了一场徐晓钟导演的《培尔·金特》。“那出戏我连着看了3遍,尤其是结尾时,‘铸纽扣人’说的那句台词‘我们在人生的下个十字路口再见’,让我真正爱上了戏剧,当时就决定报考,一年考不上第二年我还来!”但连着5年,他先后报考了中戏、北影、上戏、国戏、北广(今中国传媒大学)等多个院校,但戏剧之门始终对他紧锁着。

  李晏没有气馁。凭着对戏剧的热爱,他开始学着拍一些照片留做资料。为了提高自己的拍摄水平,1989年,李晏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了3年摄影,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和戏剧在“人生的下个十字路口再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一个朋友家里看到了吴文光的纪录片《流浪北京》,在这部片子里他“认识”了青年戏剧导演牟森,“原来不用上中戏也能进入戏剧圈!”他心里那颗休眠的戏剧种子,又苏醒过来。他下决心,要用镜头来观察记录戏剧舞台。

  那时,他手头的相机,只是一个普通的“华山牌”相机,虽然拍出来的照片大都不理想,但也记录了一些珍贵的镜头。比如一张中戏导演系毕业大戏演出落幕时曹禺先生上台与毕业生握手的照片,那张照片里的任鸣、李六乙如今都成为人艺著名导演,也是中国戏剧舞台上的重量级人物。

  当时的剧目并不太多,只要听说哪儿在排戏,或是要上演什么戏,无论多远,他都会赶去拍摄。正因为这样,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的戏剧导演孟京辉、田沁鑫等都走入了他的镜头。

  1993年,牟森在北京电影学院推出了他的实验戏剧《彼岸》,李晏连拍了四场。在这一年,孟京辉也推出了实验戏剧《阳台》,李晏被朋友找去为《阳台》拍照片。他不只拍台前,还拍幕后,一部戏也不止拍一次两次,孟京辉的《思凡》,他着了魔似的跟着拍了二十多场。

  渐渐地,他的拍摄已经从简单的记录变成了有意识的创作,“我想通过我的镜头来表现出戏剧的魂儿。”痴迷与坚持,使李晏成了戏剧圈里知名的摄影师。现在,找他要照片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有关当代戏剧的书里都用过他的照片。

  因为痴迷,他可以一部戏连看二十多遍而不觉得烦;因为喜欢,中央实验话剧院曾想让他去任专职的剧照摄影师,好几家国家级杂志社想调他去当摄影记者,却都被他拒绝了。为了保证拍摄时间,他心甘情愿地当了30年的图书管理员。

  有朋友说他幼稚任性,玩儿心太重。李晏却说,其实,这玩儿心背后始终有一个戏剧的梦想在支撑着我。听到别人说自己是当代戏剧“活化石”时,李晏觉得有点夸张,“我只是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做事比较执着,不愿意半途而废!”

(来源:北京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