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6日01:33 来源:吉林日报
提起吉林天景食品公司,很多人并不陌生。可说起它位于深山中的冷库,却很少有人知道。6月30日,记者到天景公司采访,有幸“零距离”了解它和工作在这里的人。
早8点,当记者应邀赶到天景公司土们岭基地时,杨宝林早已等候在那里。自从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每天都提前半小时到岗,要在上班前把车间的每台设备查看一遍。
早上的车间一片寂静,没有生产时的喧嚣。走进机房,杨宝林依次检查4个制冷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自从当上安全生产主管后,这是杨宝林每天早上的必修课。
8点30分,与前一个班的值班员认真交接签收后,他来到工作岗位上,这才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
8点35分,他走进了制冷压缩机房,这里安置着大小几十台设备,每台设备上都张贴着一个人名。“这是专门负责这台设备维护维修的安全员姓名,基地共有34名这样的安全生产员。”
杨宝林走到一台制冷设备面前,先把耳朵贴在上面听,然后边摸着电机主轴,边围着机器转圈看。“这是杨师傅发明的安全检查法,叫‘一听二看三摸’。”旁边的工人低声说,别看这个过程只有一两分钟,却非常关键。
“听,是听机器运转的声音是否正常;看,是看压缩机的压力和温度仪表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摸,就是摸摸电机关键部位的温度有无异常。”杨宝林说,3个过程都无异常,才能确定机器运转正常。这样的检查,每2个小时一次,雷打不动。记者看到,所有的设备都锃明瓦亮。
检查完设备已近10点,他取出两件棉大衣给记者:“穿上,我们去冷库检查。”
“这大夏天的,还用穿这个吗?”记者纳闷。
可一走进冷库大门,记者就后悔穿少了:俨然是冬季,一片冰雪世界。杨宝林介绍,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山洞式冷库,储存能力达3万吨。
冷库内温度为零下28℃左右,而保持这一温度的,就是上方管道内流动的28吨液氨。
“什么?28吨!”记者感到震惊。“对,28吨。”杨宝林看着记者说,这里是全公司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省、市、县相关部门反复提起和检查的地方。这些设备和管道看上去很旧,其实基本上是新的。因为公司每年都要进行维护和改造,今年就改造了液氨储罐围堰、喷淋稀释设备等17项,花费上百万元……
中午,安全员没有休息时间,仍然要按部就班地巡视和检查。由于是月末,杨宝林多了一份工作:整理安全生产记录。
在办公室,杨宝林一边整理记录本一边介绍:“土们岭冷库1980年建成投产后,33年来所有安全生产记录都保存着。”
“保留33年了!”记者惊呼了一声。“不信?我领你去看看。”
随他走进档案室,只见一排排橱柜排列在墙边,柜门上分别贴着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不同年代的标签。
打开标有“80年代”的橱柜,一排纸质本夹整齐地排列在里面。他小心地拿出最里边的一个,本夹子已经泛黄。打开本夹,首页写着1980年1月16日,后面是密密麻麻的生产数据。
“这是当年冷库第一天生产的运行记录。33年来,正是因为这份坚持,才保证了企业的生产安全。”
他又打开一个柜门,捧出一摞子《安全生产制度》。今年,根据省里要求,天景公司重新完善制定了20多项安全生产制度。他说,为了全面落实这些制度,公司实行三级教育管理,定期请专家对公司领导、中层干部和普通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以确保安全生产。
夕阳西下,墙上的时钟慢慢指向5点。“机器设备运转一切正常。”走出机房的杨宝林,在安全生产记录本上写上了这句话,并签下自己的名字。
22年如一日,这是杨宝林普通的一天。
33年如一日,这也是天景公司普通的一天。
(来源:吉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