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唐邵萌。(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彭薇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变,“读高中,考大学”不再是唯一的成才路;无论是选择高中,还是职校,不是教育层次的差异,而是教育类型的不同。上海职业教育正建成 “立交桥”:推出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还将探索高职专科教育与技术性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的“直通车”式培养。今天起,本报推出“职业教育成才路”系列报道,介绍一些职业教育领域学生的故事。
6月底,18岁的唐邵萌将结束3年的中职学习生涯,不需参加高考,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就读。
小唐是上海首届中高职贯通班的学生,就读于上海市交通学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作为上海职业教育改革的受益者,两年后,他将获得高职文凭。他和贯通班同学,还没跨入高职院校大门,已被多家企业相中,提前“预订”。
“当年,唐邵萌创造了几个奇迹。”上海市交通学校老师王晓红说,3年前,小唐以57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交通学校,高出区重点中学分数线;他就读的民办初中,全班40名学生,其他人考入区重点和市重点中学,只有他,中考志愿表上填的是职业学校。
那时,小唐和父母在观念上出现了一些分歧。父母认为,孩子成绩不错,考区重点高中没问题,发挥得好,甚至能升入名牌高中。对于孩子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他们实在想不通。唐邵萌给父母算了笔“学业账”:读高中,考本科,3年加4年,需要7年; 下转◆5版(上接第1版)读中高职贯通,再专升本,5年加2年,也是7年。“选择后者,这7年,我能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而且我是为了爱好而学习,和为了学习而学习,效果完全不一样。”儿子的一番肺腑之言,最终说服了父母。
用小唐的话来说,他来到了一片不一样的“学习天地”。校园里,除了带教老师,还有企业“老法师”。每周,永达等汽车企业技术骨干和培训师等,给他们讲述“企业故事”,从维修到营销,从汽车文化到实训操作,这些生动的案例,给小唐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当我的同龄人还端坐在教室学书本知识时,我已经去工厂车间实习了,这让我有些兴奋。”今年4月,小唐被学校派往宝诚中环4S店实习。分配岗位时,他选择了最苦最累的车间。1个月里,小唐跟着两名老师傅,在车间每个工种轮转一遍,汽车保养、维修、检测,给师傅们“打下手”。下午5点,师傅催着小唐下班,可他继续跟随学习,一直到晚上9点才回家。
车间主管看小唐干劲十足,工作认真,在实习后期让他独立做汽车小保养等工作。“这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心里美滋滋的。”唐邵萌说,虽然他的专业不主攻维修,但从基层做起,熟悉汽车各种技术,总没错。
就读中职3年,唐邵萌捧回了一堆技能奖状,参加了上海市“星光计划”技能大赛,也算小有成绩。但他知道,不管是选择技能型还是学术型的成长道路,都是学无止境。对于未来,小唐早有规划:高职院校毕业后,在企业锻炼六七年,边工作边提升学历,争取考上工科类高校本科,“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当年我的选择是明智的。”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