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四大名绣该怎样传承

2013年07月02日08:22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后继无人问题亟待解决

  曲高难免和寡。在刺绣大师们看来,中国的刺绣文化要长远传承下去,必须解决后继无人的问题。

  优秀的刺绣工作者要懂得美术基础、光影学、结构学等众多知识。以蜀绣为例,掌握蜀绣的技巧,动辄需要数年时间,而且完成一幅好作品也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蜀绣传承人孟德芝说:“能坚持下来的人太少,现在一些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熬不过艰辛,更等不及收益。”孟德芝此前招收的徒弟有80多人,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不过10余人。

  刺绣的价值未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也是其传承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体现出市场价值,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许多人并不了解刺绣,认为只是简单的手工,绣一绣花花草草。”姚建萍担心,若不提升刺绣行业的地位,再过50年,恐怕就没有人来做刺绣了。

  而各大绣种现有从业人员受客观条件所限,再创作力不强,不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得刺绣很难出精品,同样严重制约其长远发展。以蜀绣为例,因缺乏大型龙头企业,蜀绣传承状况最令人担忧。

  苏州全市号称有10万名“绣娘”,但真正技艺高超的不到1万名,大多“绣娘”在生产千篇一律的旅游产品,与真正意义上的苏绣相差甚远。“姚老师的作品很多都不舍得卖出去,她想用作样本,引导大家多出精品。”姚建萍刺绣艺术馆里的工作人员十分心疼老师,“她撑得很吃力!还自己去请专家、学者,做梦都想拥有一个团队。”

  记者发现,对于刺绣的传承,各地政府虽花费了不少努力,但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在资金上,刺绣行业一方面缺少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又在面对不低的销售税,这些都严重影响刺绣的产业化与规模化。“一件苏绣精品,人力成本就占到了75%~80%,还要交17%的税,高投入、低产出。”一位业内人士说。

  不能让刺绣在下一代断了脉。刺绣大师们认为,中国的刺绣行业亟须顶层设计。如在财政支持上加大投入;在政策引导上,适当调整现有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借鉴文化创意、物流等税收制度,改增值税为特别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市场化、实现再度集约化、提升品牌、突显艺术性等。另外,还要在宣传和推广上“花心思”,让人们认识刺绣艺术的价值和魅力。

  在发展中传承

  粤绣大师陈少芬说:“刺绣大众化、普及化,是发展这门艺术的必由之路。”四大名绣在追求艺术性、不断出精品的同时,推出了可用于家装家饰、休闲会所的屏风、摆件等日用题材。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购买蜀绣产品,除了高价精品外,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的日用绣品颇受普通百姓喜爱。

  产业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另一条道路。江苏省苏州市镇湖镇是苏绣的发源地。2万多人口的镇湖镇,现有8000多名绣娘。20世纪末,政府在这里投资建成了1700米的“绣品街”,聚集了近500家绣庄,从电脑辅助设计、丝线面料销售到装潢包装一应俱全,形成了一条龙式的链条产业。从2002年的2.7亿元到2012年的12亿元,镇湖刺绣及旅游品的销售额一路攀升,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在广东,粤绣生产企业将古老艺术与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市场稳中有增。《顺德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中提出要以粤绣庄文化园为载体,打造集研发、生产、表演、展览于一体的粤绣文化产业重点项目;2012年,占地350亩的广东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奠基。

  在大师们看来,中国的刺绣文化若要长久流传,光靠市场上千篇一律的产品远远不够,还应多出精品,让现代刺绣体现原创性、国际性、当代性、艺术性。2011年10月,姚建萍的苏绣《富春山居图》合璧卷及《世纪和平—百鸽图》分别以3300万元和2600万元,作为天津文交所首批上市的非遗产品成功上市。再以蜀绣为例,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等,都是蜀绣中的精品佳作。

  一位名师,就是刺绣的一个品牌。在古镇木渎,毗邻苏绣大师沈寿故居,政府斥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姚建萍建立了“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此后,姚建萍用自己的资金将艺术馆建成了一个集展示、设计、经营为一体的文化企业,纳下100多名徒弟。

  在镇湖绣品一条街,聚集着中国刺绣大师3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7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1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绣娘到艺术家,从小作坊到公司”,姚惠芬、梁雪芳、邹英姿等苏绣大师将自己的“拿手绝活”手把手地教授给绣娘们。在广东、四川、湖南,刺绣大师们无不主动肩负起重任,带领着一批人为中国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倾注心血。

  提及湖南省为传承湘绣建立的“湘绣艺术学院”,其他绣种的从员者都颇为羡慕。自2006年起,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将传统的师徒相授与学历教育相结合,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培育湘绣人才,8年来为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湖南湘绣城企业集团等培养了400多名高素质、高技能的湘绣人才。2011年,湖南湘绣艺术学院成立,在湘绣名品与新产品的研发、湘绣文化研究领域,培养新时代的湘绣接班人。目前,湘绣艺术学院办学规模初步确定为全日制在校生1500人左右,每年培训3000人次以上。

  一代代刺绣大师用手中的针线演绎着伟大的艺术理想,“不能让刺绣在下一代断了脉”是他们共同的企盼。(记者 郑晋鸣 吴春燕 龙 军 李晓东 苏 雁)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