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润泽巴渝 融通四方

2013年06月28日04:23    来源:重庆日报

2012年,重庆农商行在全国同类机构中率先上线远程集中授权系统。

  重庆农商行在全辖42家支行设立小企业贷款中心,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重庆农商行积极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图为支持的一小微企业生产线。

举办“身边的感动”演讲比赛,助力企业文化建设。

举办业务技能比赛,提升服务水平。

  重庆农商行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达1.2多万场。图为宣讲人员手把手教客户识别假币。

  重庆农商行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图为该行支持的潼南桂林街道双坝蔬菜基地。

  重庆,这座地处西部内陆的“山水之城”,近年来迎来了多次发展良机:“314”总体部署,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西永综合保税区、两江新区……重庆紧紧抓住这些历史机遇,积极扩大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459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正朝着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长江上游经济金融中心阔步前行。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人民自己的银行,在重庆跨越式大发展的背景下孕育而生。自2008年6月改制挂牌以来,伴随着重庆开拓开放的脚步,重庆农商行人快马加鞭,锐意改革,矢志发展,一年一个变化,一步一个台阶,五年有成!

  截至2013年3月末,资产规模突破4800亿元,是成立时的3.5倍;存款余额突破3300亿元,是成立时的3.1倍;贷款余额突破1800亿元,是成立时的2.6倍;不良贷款率降至1%以内,拨备覆盖率突破430%;资本充足率保持12%以上;成立5年实现净利润突破160亿元,纳税突破80亿元,主要经营指标在全国同类机构中居前列,跻身全球企业10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世界银行500强……

  尽管还略显稚嫩,但重庆农商行人已经靠自己的蓬勃朝气、拼搏进取和勇敢担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改革发展篇

  革故鼎新 从“形似”到“神似”的涅槃之旅

  重庆农商行自农信社改制而来,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发展上欠账较多。重庆农商行人深知改革的重要意义,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有希望,只有铁了心改革,才会有生机与活力。

  ——大刀阔斧,完善公司治理。从一开始重庆农商行就遵循现代金融规则和先进银行经验,努力发挥后发优势,破除旧有体制障碍,建立并不断完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级法人、两级管理、三级营销”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企业面貌为之一新。上市之后,又利用上市公司制度规范、中介机构帮扶和市场有效监督,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逐步实现了在公司治理上真正的“脱胎换骨”,开始由从“形似”到“神似”的现代金融机构转变。

  ——敢为人先,成功“走出去”发展。借助重庆大开放格局,重庆农商行将目标定位于打造成为跨区域、多元经营的金融集团公司。先是在业内尚无农商行、地方银行赴境外上市先例的情况下,毅然决定赴H股上市,提高发展起点,用优秀上市银行的标准来“锻造”自己。最终仅用不到一年时间成功上市,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典范。接着充分发挥改制、上市效应,加快“走出去”辐射周边。2012年开设首家异地分行曲靖分行,在云南、广西、福建批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投资成立汽车金融公司。

  ——坚持高标准,强化内控管理。业务发展,内控先行。重庆农商行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比照优质银行,加大IT投入,不断提升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5年来,再造600多个基础制度,上线内控合规系统,夯实了管理制度基础;创新专家审贷、“特别检查”审计等管理模式,在全国同类机构中率先上线远程集中授权系统,先后建成信贷管理、FTP、财务集中核算、审计信息、问题跟踪检查等新系统,监管评级突破性地达到二级。

  ——加大宣传,提升社会形象。一方面发挥网点宣传阵地作用,推进网点转型和服务升级,完善业务产品,拓宽服务渠道,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服务质量提升逐步得到社会认可。另一方面强化对外宣传,搭建了覆盖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户外平台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宣传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形象、业务宣传活动,有效地提升了重庆农商行在政府、机构、媒体、公众及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

  服务三农篇

  改制不改向 助推城乡统筹不遗余力

  “三农”发展历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服务“三农”也是重庆农商行的庄严承诺和基本要求。无论怎样改革,重庆农商行始终牢记使命,将支持“三农”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支农体制机制。自成立以来,为了更好地支农,重庆农商行首先在机制上发力。将主城区以外的31家支行划分为三农业务支行,并实施考核倾斜,如按全年涉农贷款利息收入的20%直接调增支行的考核利润,对涉农信贷产品实行差异化定价,适度放宽涉农业务风险容忍度,信贷资源分配向三农业务支行倾斜等。激励效果比较显著,截至2013年3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达80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40%以上,占全市涉农贷款总额的26%;农户贷款余额356亿元,占全市的70%,较好地发挥了支农“主力军”作用。

  ——创新服务“三农”产品。重庆农商行将产品创新重点放在了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到2013年3月末,已推出50多款涉农金融产品,其中包括三权抵押贷款、农民户改复垦贷款、地票质押贷款、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农家乐经营贷款等,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多家,涉农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余额超过430亿元。同时,还鼓励各区县支行结合当地实际,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如铜梁核桃联保贷款、农产品鲜储保证贷款、丰都肉牛养殖贷款、武隆农家乐乡村旅游贷款、开县新农村农房建设贷款等。

  ——拓宽支农服务渠道。重庆农商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近1300个,占全部网点的73%;投放到农村地区的自助设备2300多台,占全行的76%,形成了覆盖乡镇的金融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重庆农商行还积极创新,在重庆较为偏远、缺乏金融机构的街道及行政村布设了600多个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2013年计划达到800个,使农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小额存取款、支农惠农补贴支取、账户余额查询、自助缴费、存折补登等基础金融服务,再加上推出“定时定点服务站”、为农民办理移动便捷的手机银行、实施“五免一补”乡情卡服务、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惠农举措,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切实、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篇

  “输血”地方经济 润泽巴渝细无声

  作为本土最大的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富民兴渝”,是重庆农商行应尽之责。除了切实加大对支柱产业、优势行业、重点项目的支持之外,小微企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力支持支柱产业发展。围绕重庆“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重庆农商行不断提高金融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支持重庆支柱产业、优势行业、重点项目发展。如紧盯重庆“6+1”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传统工业“三大万亿板块”,与来渝投资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的多数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并突出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目前,重庆农商行支持各级地方政府重点项目超过220个,贷款余额320多亿元,支持区县各类产业园区近40个,贷款余额15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全力帮扶小微企业成长。一方面,在机制上下功夫。建立了总行小企业业务部——支行小企业贷款中心——营业网点信息服务窗口的覆盖全市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网络。运用好考核这一“指挥棒”,强有力地推动小微企业业务发展。如出台专项考核办法,将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新增贷款户数、不良贷款率等指标纳入考核,并实行“三重”奖励——将微企贷款利息收入的一定比例和微企创业扶持贷款1个百分点的财政奖励直接奖励给客户经理;根据不同的贷款额度,直接给予客户经理每笔贷款一定金额的奖励;按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的20%调增支行考核利润等。

  另一方面,在产品流程创新上下功夫。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量身定做“专属”信贷产品,先后推出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小企业便捷贷、发展贷、联保贷、无抵押贷等。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着力优化评级、授信、用信流程,设立小企业贷款审批中心,专职审批小企业贷款,并将微企贷款审批权限下放支行;实行小企业业务“调查、审查平行作业;支用、出账同时申请”和微企业务“一表通”流程,提高审贷效率,资金迅速到账。

  众多的小微企业因此受益。截至2013年3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43亿元;微企贷款余额25亿元,约占全市微企贷款余额的一半;开立微企结算账户6.4万户,约占全市微企总开户数的80%。

  文化建设篇

  全盘谋划 日积跬步打造“百年老店”

  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重庆农商行绝不停步于一时的成绩,而是设立了打造金融“百年老店”的长远目标,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

  ——将文化建设写入战略。成立伊始,重庆农商行就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出台了企业文化纲领和建设纲要,深入广泛地开展传播实践活动。随着逐步发展壮大,更是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了全行经营特色化、管理精细化和培育良好企业文化的“三化”战略中,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培育和打造。

  ——将队伍建设作为关键。坚定实施“人才强行”战略,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后备力量培养,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实施招聘、引进、培训“三个一批”,面向全国引进紧缺、急需专业人才1600多人,每年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近800名,培训员工25万人次,整个队伍更加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

  ——将文化活动有力推进。整合“党、团、工”系统资源,丰富文化活动内涵,着力打造“文化论坛、竞赛擂台、才艺舞台”三大活动,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创设企业文化视窗、内刊等文化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慰问帮扶,调动了全行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反哺社会篇

  身体力行 回馈民生倾注深情

  重庆农商行始终牢记自己是重庆人民自己的银行,秉持“根植地方、服务大众”理念,将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在追求企业经济价值的同时,努力挖掘企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诠释了企业公民的深层含义,社会责任不彰自显。

  ——贴心为民,做实基础金融服务工作。夯实农村金融服务基础,对全市600多万农户进行了建档,对在当地有经济活动的300多万户农户进行了评级,实现全覆盖。2009年开始,首推银行卡免年费、免短信提示费、免账户管理费、免对账单打印费、免ATM异地取款手续费的“五免一补”优惠政策。捐赠1000万元设立“江渝乡情慈善基金”,专门用于补贴农民工汇款到江渝乡情卡的手续费,目前已发行超过500万张江渝乡情卡,累计补贴汇款手续费超过600万元。开展“送金融服务下乡”活动,将现代金融知识和手机银行、银行卡等金融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自2010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超过1.2万次。

  ——真心为民,倾力打造“绿色银行”。节能减排是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实现金融业的“绿色”发展,同样也是银行“兑现”社会责任一个重要方式。重庆农商行坚持协调、科学发展,殚精竭虑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银行”。通过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推广电子银行、实行无纸化办公等措施,在降低自身运营成本的同时,有效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开展,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如在信贷政策上,坚持“环保优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信贷调控功能,严格执行“有扶有控,差别对待”的授信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新能源、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等的金融扶持力度;提高对“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准入标准,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限制其新增信贷投入。

  ——爱心为民,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支持社会公益也是银行服务民生的重要体现。重庆农商行一方面通过信贷杠杆力促就业。如今年一季度,新增就业再就业贷款7.8亿元,余额达38.3亿元,占全市所有金融机构的90%以上,使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待业青年实现了就业创业梦。另一方面,作为重庆市代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唯一金融机构,认真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仅2012年,共代缴个人养老金600多万笔、金额近10亿元;代发个人养老保险金近4000万笔、金额达35多亿元,超过1000万名参保居民从中受益。再者,积极扶贫济困、回馈社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企业”,多次被重庆市政府授予“金融贡献奖一等奖”,被重庆市慈善总会授予“慈善捐赠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文/卓鹏 李东亮

  相关链接

  1951年9月,西南地区第一家农村信用社——璧山县狮子乡信用社成立,揭开了重庆农村金融发展史册新的一页。

  2000年3月,重庆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是全国首批成立的6家省级联社之一,履行对全市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能。

  2008年6月,在重庆市农村信用社和39个区县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基础上,成功改制组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第三家、西部首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2010年12月,重庆农商行成功在香港H股主板上市,成为全国首家上市农商行、首家境外上市地方银行、西部首家上市银行。同年,成功发起设立江苏张家港华信、四川大竹隆源、云南大理海东3家村镇银行。

  2012年12月,重庆农商行首家异地分行曲靖分行开业,在云南、广西、福建批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加快推进,跨区域经营迈出坚实步伐。

  目前,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下辖1家分行、42家支行、1700多个营业机构,从业人员1.5万人,是重庆市资产规模最大、存款规模第一、服务网点最广的本土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实力位居全国同类机构前列。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