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有人医术高但没论文,有人论文多却医术差,究竟该如何评价医生?

聚焦·医学论文冷思考(下):会看病才是好医生

记者  李晓宏

2013年06月28日08: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

  医生的核心价值未体现 

  按当下标准,林巧稚恐怕也评不上教授,因为她没发表过多少论文。如果她把心思都放在写论文上,恐怕就成不了名医了

  “现行的考评体系,可谓‘尾巴咬狗’——主次颠倒,没有体现医生的核心价值。”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名外科医师说,若按当下标准,林巧稚恐怕也评不上教授,因为她没发表过多少论文。如果她把心思都放在写论文上,恐怕就成不了名医了。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可今天的诸多大牌医生们从临床脱颖而出后,不再专心临床,而更看重抓课题、找项目、做文章、攻专利、获大奖。”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透露,因为后者关系着评职晋级。

  “没有职称,在专业领域就没有地位;没有职务,就难以拿到优厚的奖金和科研经费。”王虎峰说,论文指标给各级医生的发展进步都带来压力。

  压力最大的是中间层的主治医师。据介绍,各级医院的工作量逐年提升,但医生的数量并未同步增加。满负荷、连轴转成为不少医生尤其是中青年医生的工作常态。

  “每天门诊要看50来名患者,晚上8、9点钟才回到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眼科主治医师许卓再说,“我3个月出门诊,3个月在病房,轮着转。我们院不像协和、同仁等医院有许多研究生、进修大夫,可以承担不少基础性的体力活。我们没有帮手,病人术前、术后的所有工作,包括写病历、办出院,都得医生自己做。”

  “其实,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非常不易,不仅需要勤奋刻苦,也需要天赋和精力。”许卓再说,26岁到45岁,是外科医生成长的黄金期。在此阶段,若绞尽脑汁写论文,势必影响临床工作,错失成为名医大家的机会。很多时候,一些人经验有了,但手不灵了,体力跟不上了。

  “然而,多数承担医、教、研的教学医院评职称时,没有论文,其他都白搭。”许卓再介绍,论文成了唯一的硬指标,医疗上只要没差错就行了。

  “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不是衡量医生高下的唯一标准。”钟南山认为,作为高级别医院的医生,最大的本事是预防疾病。比如,慢阻肺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就开始治疗,效果会很好。当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才来看时,治疗已经晚了。

  2

  会写论文不一定会看病

  许多医院都有一批有职称无技术、职称高水平不高的医生。不知情的患者挂号选专家时,往往被误导

  “我们写完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后,可以找国外的同学帮助润色一下稿件的英文。”一位“海归”医师介绍,而对于没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医生,网上形形色色的代写、代投SCI论文服务,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为晋升职称,有些人完全脱离科学价值和临床实践,追求发表SCI论文成了终极目标,有人甚至不惜抄袭造假。”解放军306医院儿科主任郑成中指出,他们所谓的科研,在临床上没有生命力,用不到实践中去,只是为了晋升职称。

  许多医院都有一批有职称无技术、职称高水平不高的医生。不知情的患者挂号选专家时,往往被误导。

  “医生首先要会看病。临床上拿不起来的医生早晚会趴下。”郑成中指出,如今,很多人的兴趣和心思不在看病上。做医学生时,他们攻英语四六级,考研、考博。做医生后,精力和时间更多地用于抓课题、发文章,临床基本功很差。

  “等现在这批老医生退休后,将来谁给我们看病?”郑成中忧虑地说,一位不会写文章的医生还是医生。可对于一位不会看病但发表大量论文的医生,我们敢把生命健康托付给他吗?   

  论文“一刀切”的晋升制度,极大挫伤了那些热爱医生职业、热爱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10多年前,牙科专家贺周从北京一家大型公立医院辞职,来到民营医院北京华景齿科执业,为的是“回归医生的本来面目”。

  “相比体制内重职称、重科研,体制外的医疗服务市场更看重医生的临床服务能力。”贺周说,“在这里,我可以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通过优质医疗服务收获合理回报,收获患者的喜爱和赞赏,更收获做医生的快乐和尊严。”

  做出贺周这种选择的医生越来越多。2012年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离开体制内去了一家民营医院,并执意称自己不是“下海”而是“上岸”。

  3

  建立新的考核机制

  评价医生的高下,业内口碑最靠谱。最简单的方法是,医生们的家属患了病,找到相关科室的同行去打听:“请哪位医生看最好?”

  “我们科有位大夫热爱做手术,无论再忙再累,一站到手术台旁,就立刻来了精神。”许卓再说,“显微手术对技巧要求很高,他潜心研习,心无旁骛,手术做得相当漂亮。但因没时间写论文,一直没评上副主任医师。”

  “论文指标把一些真正的好医生挡在职称的门槛外。”郑成中说,医生的兴趣和特长是不同的,有人擅长科研,有人擅长动手。我国神经外科开创者王忠诚院士,就不擅长写文章,但他喜欢做手术,被誉为“万颅之魂”。

  什么是好医生?怎样评价一名好医生?

  “我们不是反对医生写论文,做手术也要靠专业理论支撑。”许卓再表示,“我们只是希望考评体系应该多维度,权重合理。” 

  “事实上,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培养科研思维能力的过程。”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余振球表示,医生应具备科研素养,这样有利于从繁重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和方法,提升临床技能。

  “医生应该写论文,但要水到渠成。”余振球说,应提倡医生做个有心人,把接诊的每位疑难病人都当做一个研究样本,梳理经验,传播出去,转化为社会财富,最终再用于指导临床。

  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对年轻医生的考核机制,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扎实临床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医生,势在必行。

  “有人说,临床水平实在太难考核了,缺乏量化指标。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思想。”郑成中介绍说,“评价医生的高下,业内的口碑最靠谱。最简单的方法是,医生们的家属患了病,找到相关科室的同行去打听:‘请哪位医生看最好?’这个排名最准确。”

  令人欣慰的是,已有地方开始探索完善医务人员职称晋升考核体系。上海一些大医院借鉴国外经验,将临床、科研人员分门别类,改变以往医、教、研“一人挑”的模式,让年轻医生有时间做感兴趣且擅长的工作,以期实现“术业有专攻”。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申报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职称的医生,评审中强化了临床技能的指标考核。在最近的评审现场,首次出现了让申报者当场读片、诊断、制订治疗方案等。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28日 19 版)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