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5日06:40 来源:重庆日报
肖寿清在检查蜂群繁衍情况。 通讯员 邓均 摄
本报通讯员 邓均
有人喜欢栽花种草,有人爱好喂猫养狗,肖寿清却喜欢养蜂,发自内心地喜欢。
20多年来,他与蜂为伴,精心照顾它们、关心它们,他和蜜蜂之间的“情缘”,在当地传为佳话。
二十年坚守
肖寿清今年四十来岁,是丰都县三坝乡金竹林村人。
金竹林村地处偏僻山沟里,林木资源丰富,一年到头,黄连、天麻、菊花和金银花等野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当地村民向来有养蜂传统。上世纪90年代初,肖寿清也跟着父亲养起了蜜蜂。
忽忽二十余年间,村里年轻人一个个外出打拼,或南下或北上,挣钱增收,各显神通。
肖寿清却一直在养蜂,无缘得见外面的精彩世界。
但肖寿清从来不后悔,因为,这些年来,与这些小精灵之间的感情,让他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温情和乐趣。
蜜蜂成“候鸟”
蜜蜂过冬难题,曾困扰肖寿清许多年——每到冬天,他的宝贝蜜蜂,半数以上往往莫名死亡。
十分心疼的他,四处求教,一无所获。
大约10年前,他终于找到了原因:蜜蜂是变温动物,体温随气温变化,而金竹林村每到11月中下旬便出现霜冻天气,蜜蜂不堪低温之苦,自然容易被冻死。
像候鸟一样,到冬天就搬家,成了保护蜂群的最佳办法。
他岳父住在山下,那里冬季平均气温比金竹林村高四五摄氏度。
就这样,从10年前开始,肖寿清每年冬天都要将蜜蜂搬到岳父家过冬。
这是一件苦差事。
下山虽有公路,但崎岖不平,蜂巢用车运输的话容易脱落,所以只能依靠人来挑。
入冬挑下山,开春挑回来,每次挑两桶,重约90斤,走一个来回得6个小时,每年走几十个来回。
别人来干这活肖寿清还不大放心,这么些年来,多数时候他都是亲历亲为。
只取一次蜜
蜜蜂规模难以扩大,不少养蜂人都有这个烦恼,可让许多村民困惑不解的是,肖寿清不费力气蜜蜂却越养越多。
“其实很简单,我每年只取一次蜂蜜,宁愿减少一半收入。”肖寿清说。
他介绍,蜜源、气候正常的情况下,一年可以取两次蜂蜜,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次。
三坝乡野花多,蜂蜜品质好,尤其是下半年的蜂蜜,蜜源多是药材花,酿成的蜂蜜当地人称“药糖”,每斤价格比普通蜂蜜高20元以上。
上半年的蜂蜜人称“杂糖”,品质稍逊于“药糖”,但每斤售价也有100元。
肖寿清这些年养蜂数量保持在40桶左右,上半年的蜂蜜要是取出来,至少能卖2万元,他总是放弃。
“蜜蜂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它们也应该‘衣食无忧’才是。”他的想法很简单。
蜜蜂通灵性,但毕竟是昆虫,有时也难免“发脾气”,受到惊扰时蜇肖寿清几下是家常便饭。
肖寿清从不生气,从不伤害这些小精灵,他知道,蜜蜂其实很温顺,而且,蜜蜂“也不容易”。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