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曲哲涵
2013年06月24日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地方财政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开展已近10年,福建省南平、龙岩两地的试点成果被业内视为“样本”。这两地的涉农保险有哪些亮点?老百姓还有哪些期待?政策如何发力才更加高效?保险业在哪些方面还有改进空间?近日,记者走进闽北山乡,翻阅了这份“样本”。
1.5元保10万元,“农民的保险比城里人还多呐!”
19个政策补贴险种覆盖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环节
南平市由财政出资为百姓投保两款保险,于无声处,撑起“保障伞”——
今年3月20日上午8点,南平市延平区突发雷雨大风,风速达到十级,闽江内一艘客船被掀翻,导致15人死亡。灾后第三天,中国人保南平分公司就向每位遇难者家属支付了10万元的“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赔款,给事故家庭送去温暖。
南平市地处闽北丘陵,闽江穿境而过,“小灾年年有,大灾三六九”。村民房屋大多依山傍水而建,每年都有因雷击、暴雨等自然灾害导致的房倒屋塌、群死群伤事故。2009年起,南平市市县两级财政出资,为全市313万名城乡居民和所有农村房屋投保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和农村住房保险。
“别看责任险的保费只有1块5毛,能承担暴雨、崖崩、飞行物坠落、火灾以及见义勇为等多种情况下的人员伤亡责任,保额10万元,是低费率、高保障的险种。”南平市政府副秘书长江礼良说。
“春上的雹灾几乎把每家的瓦都打碎了,换瓦得花1万元左右,正值春耕,农民手头钱紧得很。保险公司赔的1000多元,很顶用。”南平市民政局局长黄光炎说,民政资金按规定不能帮农民修房子,以往受灾家庭居无定所的困境叫民政部门很犯难。如今只替每户缴纳7.48元的保费,财政负担并不大,但提高了救助资金的覆盖范围,切实帮农民解决了生活难题。
龙岩市的“三农综合保险”更像是家庭小药箱,出了急难险灾,打开它,“药品”虽没有多贵重,但很全、很应急。
上杭县五龙村的廖厚生说,他在银行当保安时总遇到因营销误导而要求退保的客户,“拉单子时树上的鸟都能给说下来,出了事儿活人能给急成死人。”所以他对保险很抵触。不过,2012年初家里的一场火灾,彻底改变了他对保险的看法。“两层楼烧得只剩一间房,第二天协保员来查勘,第四天保险公司就送来3.8万元的‘农村家庭财产保险’赔款,盖新房有了垫底儿钱。”
2011年起,龙岩市政府与中国人保合作,推行一揽子“三农综合保险”规划:除继续开展中央财政补贴保费、地方财政配套的能繁母猪保险、水稻保险,省级以下财政补贴的森林保险、烟叶保险,以及地级以下财政承担全部保费的农房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外,新增小额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计划生育手术安心保险、乡村干部责任保险、日光温室大棚保险、茶叶果树种植保险等11个险种。
这11个新增险种由市、县两级财政按递减式给予保费补贴支持,第一年保费市、县两级财政补贴50%,农民自主承担50%;第二年递减到30%,农民自主承担70%;第三年及以后按15%补贴,农民自主承担85%。其中市、县两级财政补贴部分按3∶7比例承担。
目前,龙岩市的19项财政补贴型涉农保险涵盖了农村社会的主要环节。由于农民自缴的部分只有十几、几十元,农民投保积极性很高,如今全市1791个村的所有农户都拥有多重保险保障。用廖厚生的话说:“我们的保险比城里人还多呐!”
记者手记
“三农综合保险”关注到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小风险需求,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在实践中获得了农民的认可,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市场基础。当前金融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那些计较技术投入、沉溺渠道厮杀的企业难以实现突破;以民生视角定位发展、以百姓需求开拓未来的,才是智者赢家。
“定损理赔都要快,结果还得服众,马虎不得。”
政企合作,必须分清职责行为边界,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
在南平、龙岩,政府对涉农保险支持力度很大,比如以文件的形式推动宣传、承保工作;基层各村选出村干部担任协保员;允许保险公司派干部到乡镇“挂职”,培养熟悉农村情况的业务骨干,等等。农、林、民政系统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互动也十分密切。如此“政府搭台,公司运作”的模式,使行政系统与保险企业有效对接,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保险覆盖面的快速扩大。
但这种政企合作,会不会导致双方职责、行为边界不清,令农民利益受损呢?比如让村干部做协保员,查勘理赔时,他们能做到不徇私情、公允公正吗?
近日,在龙岩市古田镇人保工作站的院子里,全镇“三农保险理赔清单”一字排开,接受群众检视。“村民看出问题,可以直接反映到龙岩市的三农保险综合办公室。”中国人保福建分公司副总经理施培德说,除了定损结果公示,公司还要求收费凭证发放到户、损失额度确定到户、赔款直接打卡支付到户,杜绝侵害农户利益的事情发生。
为了简化理赔手续,龙岩市要求“索赔只要一张纸,查勘理赔要限时”:接到报案后,查勘员必须30分钟赶到现场;损失金额5000元以下的,当天定损,7万元以下的,4天内定损。县级公司权限内的赔案,7天内必须把赔款打到账上。
“俺村300亩耕地都投保了,雹灾洪灾后,一两名查勘员、协保员要把这些耕地都查看一遍,很累人。可定损理赔都要快,结果还得服众,马虎不得。”上杭县溪背村的协保员廖尚村说,保险要有信誉,任何环节都不能让老百姓心里犯嘀咕。
记者手记
重信守诺是保险的灵魂。特别是有财政补贴的涉农保险,既是商业合约,也体现着国家的惠农投入。理赔服务不到位,不仅侵蚀农民利益,也损害政府形象。实践证明,简化理赔手续方便农民、量化理赔时效督促公司、强化理赔公开接受监督,是搞好三农保险的“硬道理”。
“巨亏+巨盈”,靠财政补贴吃“农”饭,保险公司能走远吗?
财政补贴占保费收入比例过高
近期看,“三农综合保险”能给保险带来盈利,但长远看,其可持续性仍是问号。
古田镇的理赔公示活动中,记者发现,“一揽子保险规划”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保费每人每年20元,意外身故保额只有1万元,因疾病身故保额1000元,费率明显高出市场同类产品。
2006年至2012年,龙岩“三农综合保险”收入3.43亿元,支付赔款2.03亿元,除去经办费用以及巨灾准备金,保险公司依然有赚头。然而总体盈利背后,各险种盈亏差距巨大——烟叶险、农房险累计收保费3700多万元,赔款却高达7000多万元,赔付率将近200%;如果不靠小额人身意外险等高费率险种来“填洼地”,“三农综合保险”根本无法实现盈利。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保险公司总体上没有获得“暴利”,但“巨亏捆绑巨盈”的做法,不符合保险业的精算法则,不利于保险公司积累数据经验,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特别是未来财政补贴将逐年减少,保险公司如果不能练就真本领,靠纯商业手段开拓市场,难以持久。
在龙岩采访某蔬菜基地时,园主提出,政策性保险虽然能赔偿一部分灾害损失,但补偿水平太低了。他需要保险公司提供保额更高的险种。“保费高一些没关系。”他认为,保险公司现在愿意做政策性业务,不积极开拓商业险市场,是因为“害怕风险”。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人保龙岩分公司涉农保险保费总收入中,各级财政补贴超过1.4亿元,占总保费的84%,保险公司对财政“依赖”的比例,在全国几乎是最高的。与此同时,11款保险中,小额人身保险、务工农民小额保险、乡村干部责任保险等险种在被保险人身份、保险责任方面,重复较多,使财政补贴资金也免不了重复投入。
记者手记
尽管《农业保险条例》明确国家鼓励地方政府采取由地方财政给予保险费补贴等措施,支持发展农业保险,但在那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民生需求千头万绪,都急需财力投入,财政补贴保险保费的“力道”该如何把握,值得商榷。对保险企业而言,不能倚重政策吃农饭,借助前期的政策帮扶赢得百姓信任、完善产品服务,为日后开展纯商业经营累积实力,方为正途。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24日 18 版)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