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李克强总理100天:改革进行时

出任总理百日,行政体制、金融、农业多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削减“三公”,保障民生
2013年06月24日07:51   来源:新京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5月26日,李克强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会见记者。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4月21日,李克强在成都华西医院看望在芦山地震中受伤的孩子。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首先是由沿海开放的经济特区带动的。今天看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而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

——3月29日,李克强在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讲话

中方的努力取得成效:6月4日,欧盟作出初裁决定,在最后一刻将临时反倾销税从47.6%下调到11.8%。业内人士说,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3天后,李克强来到河北的邯郸、邢台、石家庄考察。今年以来,雾霾天频繁出现。环保部公布的一季度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上述三地都位列其中。

在考察环境监测的同时,李克强造访了邢台一家光伏企业。他对企业负责人说,“困难是暂时的”,他希望“企业和政府一起做好工作”,“除了稳住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启动国内市场,消化产能”。

李克强此举被认为是为正在遭遇困难的中国光伏业“打气”和“支招”。

回到北京,6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6项政策,扶持光伏产业。他还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10条措施,提出“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环境生态结合起来”。

专家分析,这一举措,正是对光伏产业“启动国内市场”的鼓励和支持,为“外患重重”的光伏产业,指明了新发展思路。

农业现代化:“让天下心安”

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李克强对农业并不陌生。在考入大学之前,他曾经在农村插队,还担任过大队书记。在地方主政时,他也经常到田里,“抓一把,就知道土壤墒情如何”。

就任总理之后,在他眼中,农业已不仅是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他更关心怎样以农业现代化来支撑新型城镇化。李克强的思路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3月27日,春分刚过。李克强开始了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调研,首站选择在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专程考察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新桥是江阴最小的镇,面积19.3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万。但是这里却成为江阴乃至江苏城镇化的样本:农民上楼成为工人,集中居住率在80%以上。

当地80%以上的农民成为现代产业工人,这也契合李克强新型城镇化的构想。他反对人为“造城”,认为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进城农民能就业创业,生活才会更安稳,城镇化才能扎实。

现代化农业,是李克强的另一兴趣点。在常熟的家庭农场,李克强说,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城镇化会形成有力支撑。

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推动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

国务院确定黑龙江先开展试验。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综合配套改革包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等9项内容。

只要是在农村走访,李克强就喜欢到田里去看看。在常熟,他察看了麦苗长势,3个月后,他又到邯郸考察麦收。

6月7日,天气闷热。李克强拔起一棵麦穗搓下麦粒,看到颗粒饱满,他露出了笑容。他说,希望“颗粒归仓”,“吃饱了才能心安”,“让天下心安”。

本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报告。“城镇化”即将面临第一次摸底考试。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