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1日11:20 来源:云南日报
杨宇明
生态环境是支撑文明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当支撑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主要是生产力的进步来适应新的环境,使文明得到延续和发展。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在中国的古典哲学里,包涵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代表的哲学思想,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类应该具有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责任和生态正义,把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道德规范提升到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的高度。
生态学理论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必须用生态学的观点重新审视环境和环境资源的价值,产生新的生态价值观;用生态学的观点来总结人与产生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诞生新的生态文明史。生态理念进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新的生态经济观、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政治观。
生态民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推进生态民主进程,强调人人拥有生态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享有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和所有绿色福利的权利,并把生态补偿机制引入人权的概念之中。生态政策具有前瞻性和远见性,生态政策的失误,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巨大的或不可弥补的。生态政策的制定过程必须有民主参与的过程,才能充分体现民意,保障民众的生态权利和生态正义。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现在应该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载体,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复合系统,以及为维持社会生产系统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的能力或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保障,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是破坏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就是发展了生产力。
生态文明的迅速崛起,既是社会形态的进步,又是发展模式的完善;既是价值观念的升华,又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云南省是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省份之一。当前,广大干部群众要用一种新的思维、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来指导实践。省委书记秦光荣已明确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守住生态”,这是云南治省理念的变化。“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这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坚决落实中央部署,严格执行中央政策,我们才能用扎实的行动和成效,让环境发生变化,让人民幸福生活。
(作者系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云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