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长沙岳麓区坪塘街道新合村村民廖月娥

道德模范典型:孝老助孤三十载

记者  侯琳良  颜  珂

2013年06月21日08: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她是养父母心中懂得感恩、孝顺体贴的好女儿;她是乡邻心目中尊老爱幼、孝老助孤的大善人;她是丈夫眼中勤劳贤惠、同心同德的好妻子;她是儿子眼中言传身教、道德传家的好母亲……

  她个子不高,眉宇间透露着一股农村妇女的朴实无华。家境并不宽裕的她,不仅对养父母孝顺有加,还先后赡养4位残疾乡亲、孤寡老人,三十余载从无怨言。

  她叫廖月娥,50岁,初中文化,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新合村一名普通妇女。

  村里的五保老人廖兴红跟廖月娥的养父母关系一直很好,身体却不怎么好。1982年3月,廖月娥和丈夫一道将廖兴红接回了家。当时她还不满20岁,大儿子出生才几个月。

  这一接就是13年,直到1995年4月老人85岁高龄去世。老人去世前两年,廖月娥每天为他洗脸擦身,端茶喂饭,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自从把廖兴红接回家照顾以后,廖月娥对孤残乡邻多了份关注。同村的任国华,小时因一场重疾瘫痪在床。1986年,无人照顾的任国华先是被廖月娥接到家里住了两个月,然后到湘潭的姐姐家住了一个多月。可在那里住得很不习惯,他两次写信给廖月娥夫妇诉说自己的心情。当年中秋节后,廖月娥和丈夫租来农用车赶到湘潭,将任国华接回了自己家。

  廖月娥接孤残乡邻到家养老的善举传开,在当地成为佳话,无人照料的老人甚至慕名而来。1998年正月,家住长沙城区中风瘫痪在床的周桂山,因女儿上班忙碌无暇照顾,也被廖月娥接到家里。

  周桂山的女儿曾到新合村当过知青,一直以来和廖月娥亲如姐妹,把父亲送到廖家她很放心。为了照顾老人,廖月娥甚至几次放弃在外面打工挣钱的机会。

  “我觉得好事总得有人做!那些老人和残疾人很可怜,要是这个人也不关心,那个人也不关心,谁去照顾呢?其实我也习惯了,有家人的帮忙和支持,照料起来并没什么。”谈及这些年的艰辛过往和爱心付出,在旁人眼里“一天都做不到”的事情,廖月娥显得很淡然。

  廖月娥30年来照顾赡养数位孤寡老人,离不开丈夫和两个儿子的理解和支持。小儿子小虎从1995年廖兴红去世后就陪任国华住一个房间,直到2001年入伍当兵。

  十几岁时,任国华有一次跟小虎说:“你们两兄弟也长大了,过几年就要结婚成家了,我再住你们家会不方便,我还是走吧。”小虎说:“任伯伯,您在这里不要不安心,您就是我们的亲人,这里就是您的家。结婚了也没关系,我们兄弟俩会接着养您。”

  廖月娥的精神也感动和影响着四邻八乡的人,村里的民风因而更加淳朴。村支书陈志文说:“廖月娥一家是我们村的模范家庭,有时候村上有家庭闹矛盾,我们调解纠纷时,总拿廖月娥一家打比方,教育好几代人。” 

  廖月娥默默地奉献着,她做的只是帮助那些孤寡老人和她的乡邻,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她从没想过要回报,但她得到了乡邻的赞誉和口碑,得到了精神上的丰厚回报。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30年的孝老助孤之路,廖月娥一路默默走来,她还将无怨无悔地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21日 08 版)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