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上海国际电影节走过二十年:电影梦,中国梦!

记者  曹玲娟  任姗姗

2013年06月21日08: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6月,最美的时光。黄浦江畔,流光溢彩。

  始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迎来20岁生日。作为中国唯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也是全球成长最快的电影节,她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亚洲乃至国际电影艺术与产业的风向标。

  20年来,她始终披肝沥胆,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在对话中触摸世界电影的标杆。

  20年来,她始终与中国电影同呼吸、共命运,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

  上海国际电影节,她的家乡在中国,她的梦想在世界。

  海纳百川

  上海国际电影节初长成

  人们依然记得,1993年的那个初夏,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后,当时的上海电影局局长、导演吴贻弓站在灯光渐暗的舞台上,热泪盈眶。

  尽管比欧洲迟滞了半个多世纪,但中国电影人毕竟迈出了第一步——上海国际电影节打开了中国银幕对外开放的国际空间。“这是中国文艺创作观念的一大步,中国电影自此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电影节首届评委会主席谢晋曾经如此激动不已。

  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电影节。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上海的电影为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带来了最初的繁华,上海也曾经为中国电影长廊奉献了最丰富的影像。

  20年后,曾与谢晋一起担任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的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再度抵沪。时光没有抹去他对于海上光影的美好记忆,“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个美丽的电影聚会,东西方文化在此汇聚、碰撞,奇妙而且引人入胜。”

  从最初的两年一届,到如今的一年一届;从1993年33个国家和地区167部参赛参展影片,到2013年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55部影片报名;从当年16家制片商设展台,到如今仅项目市场便收到224项报名……一连串数字,记录了上海电影节的成长轨迹。

  “20年的成长,上海国际电影节朝着有鲜明特色和更具影响力的成熟期发展。”导演贾樟柯说,电影节帮助专业人士了解当前国内乃至全球的电影创作、产业走向,提供与海内外专业人士交流的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电影人相聚此地。”

  海纳百川的包容度,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鲜明的性格。“电影节不懈追求电影创作中国式表达,追求电影产业的国家化渠道,这种追求是电影节立足的品质,也是电影节发展方向。”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说。

  当然,一个成熟电影节的标志更重要的在于权威性与影响力。英国著名导演汤姆·霍伯凭借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成为当下世界影坛炙手可热的导演,70后的他出任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足见中国电影乃至中国的世界魅力。

  “评委会主席是电影节的一面旗帜,彰显电影节的权威性。”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席、秘书长任仲伦感慨,“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我们希望,她在未来能够跻身世界一流电影节的行列,让中国的电影形象在世界更鲜亮。”

  水滴石穿

  专业化让上海国际电影节卓尔不群

  评奖、影展、论坛、市场,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四大主体活动。

  绝大部分参与者都会对上海国际电影节品类繁多的论坛活动印象深刻。20年来,数百场论坛,始终以敏锐的目光和全球化的视野对焦电影脉动。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傅文霞评价说,电影节论坛发展的10年与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10年高度契合,充分印证其“深层的推动和发展作用”。汤姆·霍伯说:“上海国际电影节打动我的,除了不断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之外,便是其对电影行业不遗余力的扶持。”

  仍有人记得,宁浩、张猛、薛晓璐、徐峥这些中国电影“正在崛起的一代”,最初得到的肯定都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他们曾分别以导演、编剧、演员的身份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肯定。

  上海国际电影节还用心培育观影市场。每年,电影节总要从世界各地精心挑选数百部影片展映,被影迷们称为全球电影的盛宴。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对外售票首日,主会场上海影城排队超过50米,不少影迷甚至通宵排队购票。

  “今年长达9小时的知名纪录片《浩劫》,如果没有电影节,很难想象能够和观众在大银幕见面。”贾樟柯说。

  “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国家和不同语种的电影,是以艺术的角度和方式在呈现他们对于电影的热爱。”法国著名影评人、电影节评委米歇尔·西蒙评价。

  2007年起,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独立开设电影交易市场、项目市场,吸引国际买家和投资人;2011年起,上海国际电影节启动中国经典电影拷贝修复活动……水滴石穿,撑起所有努力与成就的背后,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独特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世界上大部分电影节的举办都是由国家与地方政府联合出资,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有七成资金由政府负责。而上海国际电影节走出了一条不同的市场化运营模式。电影节由专职团队运作,三成政府资助、七成社会集资,这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他们心中,一个健康持续的电影节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造血”能力。

  “市场化是上海国际电影节20年最了不起的成就。”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说,“我们没法回到政府办节的模式,不可能说‘妈妈再爱我一次’。”

  水涨船高

  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电影,也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电影文化与电影文化环境相对落后的国家。作为世界电影进入中国最早的平台,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中国观众与国际影片的零距离接触做出了最积极的贡献。“我们与中国电影一起成长。”任仲伦说。 

  中国电影产业持续繁荣发展,让上海国际电影节比以往更具吸引力和关注度。2006年开始,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始请国际评委担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近年来,世界首映、亚洲首映的影片数量迅速上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一个电影节的成长成熟,不仅与一个国家的电影文化密切相联,还与国家实力休戚与共。“这就是水涨船高的关系。”任仲伦说,“电影节的成长,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电影的复兴。没有这样的水,就没有电影节的船!”

  “不断发展和繁荣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具有20年历史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世界电影交流和交易的重要平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说,国际电影界对中国电影的重视和瞩目,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电影叙事能力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 

  截至目前,国内的银幕数已增加到15000块,上半年电影票房已经突破100亿元,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具有全世界不容忽视的潜在力量。

  “中国在电影演进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而迷人的角色。”汤姆·霍伯下了这样的结论:“到2020年时,这里或许会成为世界上票房产出最高的市场。在最近10年里,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票房市场,而新增银幕数也不断刷新纪录,这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是难以实现的。”

  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更多国际影人由此与中国“牵手”。近几年,每届金爵奖的评委多多少少都与中国电影、上海产生了某种联系。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雨人》导演巴里·莱文森,与上影集团合作影片《魔咒钢琴》;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情人》导演让·雅克·阿诺与中影集团合作影片《狼图腾》……

  电影梦,也是中国梦——按张宏森的话来说,“宽美和谐的中国文化、哲学、思想、观点、表达,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东方文化独特表达的中国文明样式,是中国电影叙事的重要资源。” 

  “应该清醒地看到,努力推动国产电影创作、做大做强本土电影市场,是我们推动中国电影繁荣的坚定不移的道路。”张宏森强调,“我们要积极推动国产电影走向世界, 增加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责任所在、价值所在、意义所在。”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21日 02 版)

(责编:程宏毅、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