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青草沙实时监测水质防“污潮”

2013年06月19日07:04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黄勇娣

这两天,申城连续出现高温天,承担1300万人口供水任务的青草沙水源地立刻 “感知”:6月16日,原水日供应量483万立方米;6月17日,就攀升至521万立方米……随着夏天的到来,青草沙不仅要保高峰供水量,更重要的还在于保水质,严防水体“富营养化”。昨天,记者前往青草沙水库,实地探访了水源地的“高温忙碌季”。

一天监测2万多组水质数据

对青草沙来说,冬季要防咸潮,夏季则要防污潮。进入汛期,长江上游泄洪、排水量加大,长江口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等指标走高,进入水库后停留较长时间,就容易诱发藻类生长,影响原水的水质安全。因此,水库眼下正对各项指标进行严密监控。

昨天上午,在青草沙水库边的水质监测中心,吴俊杰博士正在“液相色谱室”的一台仪器边静候水质“嗅味”的检测分析结果出炉。据介绍,每天上午和下午,他们都会前往分布在水库岸边的10多个水质监测站取样,然后对水中藻类、盐度、重金属、营养盐等39项指标进行实验室检测,水质发生一丝一毫的变动,都可以及时掌握。

行驶在水库大堤上,我们还看见库中水面上漂浮着几个黄色的“小船”。原来,那是一个个浮桶监测点,可以实时自动监测所在位置的水质变化,再通过无线设备将所有数据传输到中控室,整个水库中有26个浮桶监测点。

湿地面积担起净化重任

在水库大堤的内侧,一片片绿色芦苇正长得茂盛,没有任何人为修整痕迹。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原生态湿地占到库区总面积的28.8%,是有意留下的,其中生长的大量植物和微生物,可起到阻截泥沙、吸收氮磷、吸收重金属、降解持久性污染物等作用。

记者在取水口看到,刚进入水库的水是黄浊的,沿着北大堤前行,发现水的颜色逐渐发生变化,到最后,只见一片清澈的水体。专家介绍,水库有10个西湖那么大,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距离在22公里,这一路,水体不断“自净”,泥沙逐渐沉淀,各种有机物被水生植物等吸收……每天,青草沙水库都顺应潮汐进一次水,再放一次水,以让库中水流动起来,减少藻类大量滋生的可能性。

100万尾鱼苗今年投放全库

大堤外侧,还有一方人工围起来的水域。工作人员介绍,那算是缩小版的青草沙水库,是全国少见的“水源地生态治理实证基地”,探索各种生态手段治理水库中的藻类。每一种方法都不能直接在青草沙水库中实施,而只能先在这里试验,待成熟稳定了,才可用在水库中。

实证基地的试验证明,投放一定量的摄食藻类的鱼苗,可以利用生物调控和操纵技术,降低水中的浮游植物含量,抑制藻类生长,保证水库中的水质。于是,去年人们向青草沙水库投放了50万尾鱼苗,主要是白鲢、花鲢、草鱼等品种。之后的监测数据显示,投放鱼苗后,水体中的氯化物指标下降了20%左右。今年,青草沙将在全库投放100万尾鱼苗。

建立起应急防控平台

据新华社上海6月18日电 (记者 李荣)上海市水务局18日表示,承担上海中心城区八成原水供应的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已建立起应急防控平台,应对固定源污染、移动源污染等多种突发风险,避免水质富营养化及咸潮的入侵。

上海青草沙水源地已建立起突发性污染的应急处置系统。上海城投公司人士对记者说,利用在线水质监测、移动风险源在线监测、油污预警技术、生物预警技术等多种手段,这个重要水源地已实现了水质监测的预警预报,一旦青草沙水库水源遭受污染,系统设施设备出现罕见、重大的故障,上海的原水网络将启动“一网调度”,切换黄浦江、长江原水系统,实现原水供应的安全。

为防止咸潮污染水库,青草沙也建立了咸潮预警预测系统,对短、中、长期咸潮入侵可能发生的时间和强度进行预警预报,一旦发现长江口氯化物浓度超标,水库就会采取关闭水闸等措施,合理调控水库的蓄水水位,起到“避咸蓄淡”作用。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