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留白给观众,让他们去描绘感受

2013年06月18日07:12    来源:解放日报

昨天是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首日,一名观众正在仔细观展。
周斌 摄

本报记者 曹静

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第一天就迎来了两位著名电影人——奥利弗·斯通和杜琪峰。

前者始终坚持在电影中表达自己对现实、对历史的思考,坚持自己的电影理念;后者在商业化的市场压力下,坚持创作有个性的电影。两位导演既有“异曲”之处——各自的追求,也有“同工”之妙——相似的理念。对于本届文化讲坛“电影的现实影响”这一主题,两人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电影与历史:呈现非“迪斯尼版本”的历史

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的作品,以厚重的历史感著称。而这和他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我到中美洲去过,也参加过越战,看到过社会万象,这使我改变了很多想法。年纪越长,我就越开始质疑。”

斯通认为,美国政府所提供的历史多是“迪斯尼版本”的历史——把很多东西作了删减和改编,历史人物的意图、历史事件的真实细节等等都被遮蔽了。作为电影人,他认为有必要以自己的方式将其重新呈现出来。

正因为此,一部《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奥利弗·斯通拍了5年:“我们努力把很多事都搞清楚,我们重新剪辑、重新编写。这是我做的最困难的一个项目。我想这也是我最雄心勃勃的计划。”

当然,也有人质疑:具有主观性的电影如何呈现历史的真实和客观?在昨天的文化讲坛上,奥利弗·斯通作出了回答:“所有我呈现的东西,都是基于历史事实。你可以说对历史的阐述是我个人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我所描绘的事实不是历史。”

电影与商业:需要妥协,但理想无法磨灭

与斯通浓厚的历史色彩不同,以一系列警匪片为人熟知的杜琪峰,作品中既有鲜明的商业烙印,也有突出的个人风格。

电影市场体系日益壮阔,尤其在香港极度商业化的电影环境中,拍电影不得不考虑生存。杜琪峰坦言:“如果是商业化的电影,我们就做纯商业的。不能因为我杜琪峰而使得公司亏本,我觉得这是需要妥协的。”

但商业化始终无法磨灭电影人的理想。杜琪峰说:“我会在拍摄商业电影的过程中去发掘自己真正想拍的题材,我一直在等着这样的机会。”

如果遇到了这样一部“理想电影”,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做到100分”。他说,“想完全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和理念,那就不能容忍有任何损害自己个人风格的事情,这样才能够做成”。

电影与现实:电影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平静

对于电影对现实的作用,两位导演一致认为,“电影能够做很多事,但不能做得太多”。通过战争片传递反战思想,通过暴力片传递反暴力理念,斯通成功地用电影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并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

他说:“我们对社会是负有责任的,因为我们是要面对所有观众。但很难把电影当做一种教育方式来告诉大家一些道理。我希望尽量留一片空白给观众,让他们自己去描绘、去感受。”

杜琪峰则说:“你不要以为电影可以改变世界。当然,电影对世界是有影响的,但是这种影响不足以让大家去停止某种行为或开始某种行为。”杜琪峰的观点是,电影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平静,也希望大家能够从电影中获得一些享受和启发。”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