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6日05:11 来源:重庆日报
吴芳吉像
本报记者 兰世秋
他创作的《婉容词》被中国诗界誉为“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的传世之作,他也是重庆大学的创建人之一,他就是享誉华夏的重庆江津“白屋诗人”吴芳吉。6月15日,纪念吴芳吉诞辰117周年座谈会暨《吴碧柳评传》作品研讨会在江津区聚奎书院举行。
《婉容词》有生活原型吗?吴芳吉又是如何投身重庆大学的创建的?记者专访了《吴碧柳评传》的作者、江津吴芳吉研究会副会长刘国铭。
《婉容词》曾遭挚友吴宓批评
吴芳吉(1896年—1932年),字碧柳,重庆江津德感坝人,以《婉容词》、《两父子》、《护国岩词》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而闻名遐迩,受到周恩来、冯玉祥、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赞誉。
“1919年,吴芳吉的诗作《婉容词》出炉。诗歌描写了一位善良贤惠的农家女子婉容被出国留学的丈夫所抛弃的爱情悲剧。”刘国铭说,当年,《婉容词》一发表就引起文学界的震惊,全国读者争相传诵,并被选入当时中小学教材作为新诗范文。
刘国铭告诉记者,这首诗从诞生开始就饱受非议,有人认为它“只算非古典主义的旧诗,不是白话文学的新诗”,有人说它“有违新文化的条例”。就连吴芳吉的挚友吴宓,也从海外给他寄来信件,批评这首诗“夹杂俚语,毫无格律。”
然而,这些议论并不影响这首诗传诵全国、流传海外,受到人们的喜爱。刘国铭认为,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婉容词》堪比《孔雀东南飞》。“全诗90余句,读来荡气回肠,悲怨之气扑面而来。”
《婉容词》的原型究竟是谁也一直是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有一说是某官员抗婚的女儿,还有一说是吴芳吉的一位留美同学,总之众说纷纭。
刘国铭认为,《婉容词》写的不是具体的哪一个女性,而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婉容们”,是吴芳吉为当时处于弱势的女性们所唱出的一曲哀歌。
撰写16字重庆大学办学宗旨
“不少人都知道吴芳吉诗人的身份,但对于他在教育上的成就,却还不是很清楚。”刘国铭说。
1927年,四川军阀在重庆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三一”惨案,杀害了杨闇公。1928年,军阀又在成都杀害了14名爱国人士。当时在成都大学任教的川东籍教授沈懋德(巴县人)、吕子方(巴县人)、吴芳吉(江津人)、彭用仪(重庆人)等听闻后,义愤填膺。在吴芳吉的住处,他们彻夜饮酒,痛感中国贫弱。感慨之余,他们认为,应该早日在重庆创办一所大学,教育救国。
主意一定,四位教授利用暑期返渝,四方奔走。而吴芳吉担任了筹备宣言的撰写任务。
1929年7月29日,《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草成。宣言中提出了“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这16个字的办学宗旨,如今仍然被镌刻在重大的校园里。
在刘国铭看来,这16个字,阐明了吴芳吉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要爱国爱民,要“书民疾苦”。
“吴芳吉的一生,除了写诗,就是在教书育人。”刘国铭说。1931年,为振兴家乡教育,吴芳吉受聘出任江津中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他创作了抗日诗作《巴人歌》,并多次到重庆等地朗诵演讲。
“他最终倒在了讲台上。”在一次朗诵中,吴芳吉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晕倒在讲台上。因医治无效,吴芳吉于1932年5月9日在江津故居白屋与世长辞,时年36岁。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