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4日07:5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上接第一版)
合作种植 形成对俄农业开发新模式
宁静恬然的优质牧场里,千余头奶牛悠然自得地过着“慢生活”——这幅美好的画面不是在新西兰,而是东宁华洋贸易公司境外养殖基地。多年来,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宁华洋公司投资建设了大规模的农场、养殖厂、乳制品加工厂、销售公司,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年产鲜奶4500吨、鸡蛋2200吨,已成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标准最高、效益最好的优质乳业生产基地,发展为俄远东地区最大的奶牛场。
我们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经济合作区阿巴拉莫夫卡农场采访时,赶上了农场负责人萨沙顶着大风坚守在玉米播种的现场,看着300马力大型拖拉机在地里撒欢儿跑,他说,心里特舒坦。据了解,2004年,东宁华信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在俄罗斯设立中俄合资阿尔玛达公司,开始投资建设这个现代农业经济合作区,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俄罗斯农业开发市场的前景看好,一家企业显然是“吃不下”了,于是,近年来,华信“招手”北大荒集团开展合作种植,目前,已有855农场、857农场、8510农场、海林农场、宁安农场等9个国内农场入驻生产,发挥了中国大型农业企业在大型设备、种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使耕种规模、耕种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形成“对俄农业开发龙头企业(东宁华信集团)+中国大型农业企业(北大荒集团)”的对俄农业开发新模式。与此同时,也拉动300俄罗斯人就业,连续4年被评为滨海边疆区最佳农业企业,也成为俄远东地区最大农场。
截至目前,东宁县对俄农业合作的区域已由俄罗斯远东地区扩展到叶卡捷琳堡、莫斯科、黑海沿岸,境外农业开发面积已达到了320万亩。
双向贸易双向加工 中俄合作全面升级
东宁县凭借自身口岸和区位优势,一方面鼓励企业到俄罗斯取得林木、煤炭、金、硼、玉石等探矿权和采矿权,参与俄远东地区的能矿资源开发,另一方面积极谋划俄能矿资源进口加工基地,引导鼓励企业将产品回运国内,“走出去”和“引进来”同步升级,延伸跨境产业链条,提升进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把“中国制造”变为“俄罗斯制造”,有效规避了贸易壁垒,转移了国内成熟产能,带动中国的技术、设备、标准的出口,一定程度上确保中国资源、能源和粮食安全,同时也促进了中俄两国间产业优势互补,推动了中俄合作全面升级。
如今,一批有东宁元素的对俄合作企业活跃在中俄经贸,规模以上外经贸企业160多家,其中吉信、华宇、宏达3户企业连续多年成为全省对俄进出口十强。东宁也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双向贸易、双向加工”基地。在俄建设了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华宇经济贸易合作区、莫戈伊图伊工业园区、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宏达工业园区等4个中国人开办的最大同类境外园区,完成投资29.5亿元。境内东宁经济开发区与境外园区遥相呼应,规划面积700公顷,建成区面积380公顷,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亿元。2012年境外园区累计完成投资40.5亿元,入驻45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向中方纳税1.1亿元,向俄方纳税4221万美元;境内园区入驻企业93户,实现产值20亿元、税金2.4亿元。对俄农业综合开发全国最大,东宁企业在俄耕种土地270万亩,占全省一半,开发区域已拓展到俄6个州25个区,建成农场400多个,成为全国对俄农业合作第一县。
(来源:黑龙江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