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诈死将军”的迷雾人生

2013年06月13日06:51    来源:广西日报

  5月28日“花山”刊发《守望龙门岛——钦州湾茅尾海一幢“将军楼”的历史见证》后,文中一个情节引发防城港市一位文史工作者质疑:当年的“八属联军”总指挥邓本殷,按《防城县志》记载早已于1926年病逝。他怎么可能在10多年后拉起抗日队伍?为此,记者深入探究那段早已尘封在故纸堆中的历史,并前往防城寻找邓本殷旧居及后人,揭开一段曾经被误读的历史——

  “诈死将军”的迷雾人生——探访防城港茅岭乡邓本殷旧居

  广西日报■ 本报记者 罗劲松 文/图

残存的邓本殷旧居侧门。

被日军焚毁的残墙。

  本报记者 罗劲松 文/图

  死 在志书里的下野将军

  《守望龙门岛——钦州湾茅尾海一幢“将军楼”的历史见证》一文在本报“花山”专刊见报当天,记者便接到防城港市一位老文史工作者的电话,对文中有关当年“八属联军”总指挥邓本殷于抗战期间组建“江浙游击军”的情节提出质疑。他认为:1993年出版的《防城县志》在介绍出生于防城茅岭乡的邓本殷这一历史人物时,白纸黑字说他于1926年病逝于上海。那么,他怎么可能如《守望龙门岛》一文所述,于1938年在无锡组建游击军袭击日寇呢?

  记者随即到广西图书馆查阅1993年出版的《防城县志》。其中对邓本殷做了这样的描述:

  幼时家贫。失学。随父母务农兼织席为生。身高体健,嗜酒却无钱购买,到酒店赊酒受奚落,气愤之极,摔破酒瓶奔县衙报名从军。先当伙夫,在一次战斗中徒手擒敌,后升至亮顶管带。辛亥革命后,加入国民革命军,屡立战功,由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司令一路提升,授陆军中将衔。1923年,邓本殷割据当时广东所属高、雷、琼、崖、钦、廉、罗、阳8个地区,建立“八属联军”,自任总指挥。1925年,“八属联军”被国民革命军击败,邓本殷通电下野,逃往香港,后转至上海留医。1926年6月15日病逝于上海。终年48岁。

  面对县志里邓本殷病逝的言之凿凿的结论,记者不免对此前在钦州湾龙门岛一带采访所获有关材料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疑惑之间,继续翻阅志书,突然,记录防城历年大事的一段文字跳入眼帘:“1940年2月10日,日军焚毁茅岭乡大陶村邓本殷家,死2人。”

  这段文字让记者产生了新的疑惑:如果邓本殷果然如志书所言于1926年病逝,那么日军何以会在1940年入侵防城时,专程赶往地处偏僻的大陶村焚毁邓家宅院并杀人呢?日军的行为,不是明显带有报复性质吗?

  为弄清真相,记者在深入查阅江浙一带抗战期间历史资料的同时,专程赴防城港茅岭乡邓本殷家乡一探究竟。

  在防城茅岭乡询问“邓本殷旧居”时,路人均茫然摇头,不知所向。正当记者一筹莫展时,一位“摩的”车手主动过来打招呼:“找邓本殷旧居?我可以带你去,旧居就在大陶村红旗组。”

  摩托车在乡间山道上颠簸半个多小时,在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前停下来。树林藤蔓间,隐约可见残垣断壁。一位正在铺晒茅草的妇女指着脚下那片用三合土铺筑的场地对记者说:“这片地原本就是邓本殷旧居的大堂天井。邓家主屋早年被日本人烧毁了,一直没有重建。现在只剩下左边厢房和厨房还比较完好。”

  记者目测脚下这片场地,宽约30多米,长约10多米,如此宽大一个天井,可以想像当年邓家宅院的气派。

  厢房入口处立着两根门墙石柱。石柱一侧的灰砖围墙尚保存完好,墙体上长长一排葫芦形立柱透气窗,透着当年房主雅致的情调。另一侧砖墙早已坍塌,后人用泥砖沿墙基堆砌起一堵土墙。洋气的砖墙与黄泥土墙相向而立,以无声的“墙体语言”诉说着邓家曾经的气派,晚景的凄凉。

  留住在厢房里的人家也姓邓,却并不是邓本殷的直系亲属。一位躺在床上的孙姓老人告诉记者:邓本殷的孙子邓朝元还健在,如今已84岁高龄,搬出去和儿子居住了。几年前,曾经有几位文物普查队的工作人员来旧居考察,找邓朝元了解邓本殷的情况。为了表示自己早就和“反动军阀”爷爷划清界限,邓朝元一口咬定自己是在爷爷死后才出生的,对爷爷的事一无所知。

  普查人员告诉邓朝元:虽然县志上给你爷爷下了“1926年死亡”的结论,但现在根据有关资料可以确定,你爷爷当年是诈死,抗日战争期间他还组建游击军抗击日寇,在江浙一带名气很大。老人感叹道:“邓朝元在‘文革’中被当作‘反动军阀孝子贤孙’批斗怕了,只要有外人来谈起邓本殷,他总是一口咬定爷爷早在1926年就死了,和自己没有任何瓜葛。”

  活

  在战场上的抗日斗士

  大陶村的邓家后人,是在2005年9月国家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后,才通过有关渠道得知邓本殷诈死真相的。而在江浙一带,在曾经与邓本殷并肩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人士的回忆文章里,则一直闪现着邓本殷活灵活现的身影——

  1926年1月,由广州出发的国民革命军强渡琼州海峡,向割据海南岛的邓本殷发起猛烈进攻。邓本殷旗下的“八属联军”抵挡不住,纷纷溃逃。眼看大势已去,邓本殷通电下野,带着几个亲信乘军舰逃往越南,并转道前往上海。

  在上海,邓本殷担心被继续追杀,称病住进医院。住院不久,就对外宣称“不治而逝”。找了个替身入殓,让亲信大张旗鼓将灵柩运回防城茅岭乡大陶村。灵柩抵达大陶村时,不许开柩,热热闹闹做了几天几夜道场。自此,邓家人年年上坟祭拜。诈死的邓本殷则隐居上海,悄然过着寓公生活。

  1938年,日军攻占上海,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危急关头!终日在上海街头闲逛的邓本殷,再也不能安然隐居下去了。他迅速行动,在一位姓浦的银行家资助下,收集国民党军队溃败时遗弃的枪支弹药,潜至无锡梅村一带召集起东北军和其他地方军300多散兵游勇,组建“江浙游击军”。

  游击军由两个大队、一个特务中队组成,在无锡一带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1939年2月,游击军途经锡澄公路西胶山时,与日军车队相遇,邓本殷当即指挥部队抢占西胶山高地伏击。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击毁日军兵车数辆,击毙日军数十人。战斗中,邓本殷最疼爱的侄儿邓元贞中弹牺牲。

  在江浙一带打出了名气的游击军,很快引起中共驻上海办事处关注。为掌握、引导这支队伍,办事处以“华东人民武装抗日自卫会”名义派出不少军事干部进入游击军任职,使战士素质和战斗力大为提升。1939年5月,江浙游击军编入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邓本殷出任副司令。此后,又改编为著名的新四军挺进纵队。

  战场上频频吃亏的日军,重金悬赏捉拿邓本殷却始终不能得手,便恼羞成怒前往防城茅岭乡大陶村,毁屋杀人。

  抗战胜利后,邓本殷离开部队移居上海。在上海,他一度接受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领导,参与了上海民革的筹建工作。然而,也许是顾忌到自己曾经的“军阀”身份,也许另有不为人知的原因,在全国解放前夕,邓本殷移居香港,从此不知所踪。

  这位“诈死将军”,在抗战期间昙花一现后,又悄然消失。留给世人和家人的,最终仍是一团迷雾……

(来源:广西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