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5日10:24 来源:内蒙古日报
■上接第一版
为工而农,以龙头企业为牵动,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条
过去,工业一直是扎赉特旗经济发展的短板。为改变“一头重一头轻”状况,该旗转变“就农业抓农业、就工业抓工业”传统思维定式,坚持一盘棋的指导思想,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抓产业,提出“南部为工而农,北部为养而种”的发展模式:南部发展100万亩工业原料基地,北部发展50万亩饲草料基地和50万亩有机杂粮基地,逐步实现生猪饲养量200万头,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100万只,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10万头,3至5年内农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100亿元的目标。
“去年种了20亩甜叶菊,秋天收获7500多斤,甜叶菊加工厂按订单全部收购,扣除投入后纯收入3.5万元,亩收入是种植其他作物的5倍。种植甜叶菊确实是个致富的好项目,今年我计划把面积扩大到50亩。”好力保乡新风村农民张悦悦对今年的好收成充满期待。
早在2007年,扎赉特旗就引进了甜叶菊种植项目。2011年,全旗甜叶菊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亩。甜叶菊基地发展壮大,引来了保安沼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甜叶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入驻,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年产甜菊糖500吨,年可实现产值1.26亿元、利税2450万元,拉动就业70人,带动农户4000户。去年,甜叶菊种植面积达到了1.6万亩,普通地块最低纯效益达到1600元,膜下滴灌区最高纯效益达到2980元。
在发展甜叶菊产业链的同时,扎赉特旗还发展了甜高粱种植加工产业,引进了甜高粱茎杆制总溶剂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5.11亿元、利税1.7131亿元,新增就业岗位426个。
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按照“壮大基地、培育特色、发展加工”的思路,以雨润集团、金达利蒙猪牧业等为代表的一批生猪生产企业先后落户扎赉特旗,带动了全旗生猪产业蓬勃发展。
“去年我家出栏1000多头猪,纯收入20多万元。以前养猪既担心价格波动又愁卖,现在产业越来越规范,形势越来越好了。”尝到规模化养殖生猪甜头的好力保乡和平村养猪大户张立良深有感慨。
目前,扎赉特旗已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标准化养猪小区、养猪场354处,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去年全旗生猪饲养量达166.35万头,居全区旗县之首。
年屠宰加工生猪200万头的雨润集团康美食品有限公司,投产以来每天生猪屠宰量在300头左右,而且呈现不断上升之势。
新谷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外贸为主、产值超5000多万元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万吨杂粮杂豆项目建成投产以来,仅绿豆种植一项就为种植户户均增收700多元,去年共出口绿豆2300多吨,实现收入2700万元。企业销售经理王志伟说,公司已开发杂粮杂豆10多个品种,投产以来已经销售3000多吨,下一步准备开发粗粮饮品。
去年,扎赉特旗北部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58.8万亩,家畜总数达到216.3万头只,肉牛存栏达到25万头,肉羊存栏达到110.6万只以上,禽饲养量也达220万只,全旗年产秸秆突破25亿公斤,基本满足全旗138.9万头只大小畜1年的饲草供给;特色农作物面积达到100万亩,形成万寿菊、甜叶菊、花生、中草药、红干椒、美葵、白瓜籽、杂粮杂豆八大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为工而农”、“为养而种”,真正把田间变成了企业的第一车间,促进了工业化与农牧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使全旗大部分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推动农畜产品由原料直接进入市场向精深加工、形成绿色品牌增值转变,拉长了产业链条。到“十二五”期末,该旗要达到50万吨饲料、20万吨杂粮杂豆、20万吨绿色有机水稻和10万吨甜叶菊、花生等100万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力争农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100亿元。
提高产出效益,以合作社为带动,推动种养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眼下,在扎赉特旗,“只有加入专业合作社,才有‘钱途’”,“要想走上致富路,加入农合组织迈大步”……已被广大农牧民认可。
走进巴彦扎拉嘎乡石头城子5万平方米的牲畜交易市场,但见人头攒动,一派生意火爆的景象。“今天人还不是最多的时候,要是赶上明天的正集,更热闹!”据该村党支部书记赵仁乾介绍,该市场是农业部指定的国家第15批定点市场之一,每周牲畜交易量都在5000头以上,年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吸引了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等十几个省区的客商。
该村组建的兴隆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社员112人,养殖的肥牛销往海拉尔、上海等地。这个合作社还注册了“石头城子肥牛”商标,每年统一售牛600头左右,每头牛纯收入1000元左右,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户均增收4万多元。
好力保乡永兴村3750亩玉米田,在该旗玉米膜下滴灌种植区。申丰农牧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申国富告诉我们:“这片耕地,由合作社82户成员的农田联合在一起,统一种植,从灭茬、播种、施肥、打药到收割,全程使用农业机械,算上后勤只需11个人,其余60多户农民,在拿各种补贴和租金的同时,搞养殖、经商或是到外地打工,又多挣一份钱。”
永兴村农民杨大林细数加入合作社的好处:家里33亩土地全部入股,1年净赚16500元,一家3口还腾出身子到大连打工,年收入7万多元,比入股前提高2倍。
同样,一片7400多亩的耕地,一年前大部分由各家各户农民分散经营,而今由7户种植能手集约化经营,远远超过过去单打独斗时的收入。这是记者近日在胡尔勒镇浩斯台嘎查新塔拉花合作社调查走访时了解到的情况。
“2011年,我们村65户农牧民以耕地和牲畜入股形式试点发展合作社,经过努力,全嘎查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3268元,入社社员人均收入达到12300元,去年共转移人口和劳动力454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外出务工收入占纯收入的80%以上。”该合作社理事长龚留喜说。
该村农民吉日木图将自家承包的70亩地入股合作社后,自己参加了瓦工队外出打工,妻子则留在合作社种地。到去年底,他家纯收入已达4.5万元。
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通过农户自愿联合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品牌化。目前,该旗落实种植业基地5处达9.2万亩、养殖业基地5处达3.22万头只;3家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品质量可追溯,24家合作社注册了商标,1家合作社被国家供销总社命名为示范社,1家合作社被命名为自治区示范社,22家被命名为盟级示范社。
据统计,目前该旗登记在册的粮食、蔬菜、生猪、农机、畜禽各类农合组织达到741家,加入农合组织的农户达1.14万户,收入普遍比其他农户高出20%以上。
(来源:内蒙古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