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中国组织人事报》

村医流动党支部:山里老表“守护者”

刘云
2013年06月05日14:1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刘江上门给村民看病。

徐志红与小玟静在一起。

对行动不便的病人,只要一个电话就上门看诊;出行不便在家又不好处理的,专门把病人接到卫生所处理完再送回去;到吃饭时候还在卫生所输液的,为他们备上吃的;家里有“老病号”的,没事也会常去看望;……这是双港村村医流动党支部的党员村医们的日常工作状态。

这是一个联合党支部,除了双港村的3名党员村医刘江、刘金玉和徐志红,还有石涧村的魏海生和横山村的刘裕民。

针对偏远山区群众就医难、缺乏医疗保健等问题,江西彭泽县组建了村医流动党支部,用党员村医们的义务上门服务,解开了老表心里“看病不方便”的大疙瘩。

初春的“赣北大门”彭泽县,油菜花黄灿灿地盛开,记者专程前往太平关乡双港村,寻访这个特色党支部的故事。

一个送服务上门的支部书记

“又到了春天流感多发期,来看病的小孩子多了不少,大家要提醒有孩子的做好预防。”晚上8点,忙完一天的门诊、出诊,5名党员村医聚在双港村卫生所,趁着大雨天病人不多,开起了民主生活会。先发言的是石涧村的魏海生,他建议大家把各自掌握的预防措施汇总到一起,印成宣传材料发给村民。

双港村的刘金玉说起了上次支部活动大家一起去看望的困难老党员刘祖恩。“前两天我去看他,他还拉着我说,要是没有组织这么关心他,他早就埋了。”

“铃——铃——”民主生活会突然被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

“刘医生,我儿子要不行了,你快来一下!”电话是找村医流动党支部书记、双港村卫生所所长刘江的。电话那头是老关嘴村民小组的廖菊兰老人,着急地哭喊着。“你们先开着,我去看一下。”刘江拎上医药箱,抓起雨衣,冲向雨中的面包车。

老关嘴是双港村最偏远的一个村民小组,五六户人家散落在一个小山坳里,路很不好走。刘江把车停在最近的公路边,又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踉踉跄跄走了一公里,才来到廖菊兰家。

“刘医生,你可来了!金华在茅厕昏过去了,你快来看看!”刘江随廖菊兰到厕所一看,老人的儿子欧阳金华歪倒在茅坑里,已经意识不清。

是脑中风,情况危急,必须马上送医院!

廖菊兰家除了年过八旬的她,只有还在上小学的曾孙和曾孙女,邻居们也大都是老人和孩子。刘江二话没说,费劲把欧阳金华从茅坑里拉出来,背起他走向停在公路边的车。

“金华一身臭,可是刘医生一点儿没嫌脏。”廖菊兰永远也忘不了那天的情景,“下着大雨,山里的路特别难走,几步一滑,刘医生背着我儿子往车上赶,好几回都差点儿摔跟头!”好不容易上车后,刘江一路风雨把病人送到了乡卫生院。

“多亏送来得及时,再晚来一会儿就麻烦了。”听到急救大夫这句话,守在抢救室外的刘江,终于把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最让廖菊兰一家感动的是,欧阳金华在外地打工的儿子赶回家前,都是刘江在医院跑前跑后忙活。

一提起刘江,廖菊兰总是会抹起眼泪,一遍遍念叨:“没有这个好后生,我儿子早就没得救了!”

也是从那时开始,廖菊兰一家成了刘江的结对帮扶对象。“大病小痛的,打个电话刘医生就到家里来给瞧病,隔三差五还来看看我们,嘱咐得可细了。”廖菊兰见人就夸,家里有了“家庭医生”,还是免费的。

廖菊兰不知道,这位随叫随到的刘医生,好些年都因为大年三十、初一还在忙着给乡亲们看病,耽误了给自己的父母和丈母娘拜年。

一个急病人之所急的老党员

“今天你是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这是两条人命啊,要是有什么意外,咱们以后亲戚没得做!”刘水华怎么也没有想到,表叔刘裕民会跟他发那么大火。

故事发生在小年夜。

对彭泽人来说,“小年”是一家团圆的日子。这一天,横山村卫生所党员村医刘裕民却早早吃过晚饭来卫生所值班了。“本来不该他值班的,但他主动替年轻医生值班。”横山村卫生所所长张华丽说,年近七旬的刘裕民,处处发挥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窗外鞭炮声一声接着一声。刘裕民正在低头看着中药方子,忽然听到屋子外头有人喊他。来的是本村孕妇魏秀娟和她的丈夫。魏秀娟脸色苍白、表情痛苦、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丈夫也在旁边急得满头是汗、结结巴巴,“刘医生……秀娟肚子疼得厉害,还流血了……求你帮我们保住这个孩子!”

说话间,魏秀娟身子一沉,晕了过去。刘裕民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妇科专家,凭着近50年的行医经验,他猜测病人是异位妊娠引起的内出血,情况十分危险。

时间紧迫,刘裕民一边联系乡卫生院做好准备,一边给病人张罗车辆,准备陪他们一起去。

“晕倒了?可能会出人命?”第一个接到刘裕民用车电话的村民,没听他把话说完就把电话挂了。开出租车的刘火旺态度倒是还算好,可是实在不愿意出车。就连自己的侄子刘水华,也支支吾吾不肯答应:“叔,你看这大过年的……”

彭泽人对“血”很忌讳,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刘裕民当然知道这些,可是人命关天,他只能硬着头皮求人。一圈电话打完,还是没有找到车子。

情急之下,刘裕民直接冲到了刘水华家。实在拗不过刘裕民,刘水华终于松了口。

经过2个多小时的抢救,魏秀娟母子平安地下了手术台。看到魏秀娟的丈夫和刘裕民紧握在一起的手,刘水华心里的委屈也慢慢散了。

回家的路上,刘水华对刘裕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叔,您真是拿病人当自己家里人啊,费劲给找车子不说,这么大年纪还忙活到凌晨2点。再看看我自己,都羞得慌!以后我也要向您这老党员学习!”

同样受到刘裕民影响的还有横山村卫生所的刘瑛英和魏爱庆。这两位原来压根对入党没兴趣的30多岁的年轻人,今年已被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

一个被叫做“医生妈妈”的女党员

徐志红是双港村村医流动党支部最年轻的党员,村里人大都称呼她“徐医生”,两岁的小女孩谷玟静却喜欢叫她“医生妈妈”。

这天,远远看见徐志红朝自己家走来,小玟静就张着胳膊跑过去,搂着她的脖子不松手,一口一个“医生妈妈”不停地叫着。孩子的奶奶眼里泛起了泪花:“我这孙女可怜啊,可是一见着徐医生就乐了!”

小玟静出生不久就不停地呛奶、吐奶,哭声也跟别的孩子不太一样。经检查,她同时患有腭裂和先天性心脏病。腭裂俗称“狼咽”,因为没有上颚隔着鼻腔和口腔充当“过滤器”,小玟静喝水、说话都不方便,吃奶时不是呛到就是噎到。也因为这样,她严重营养不良,抵抗力差,经常生病,一年中有200多天需要输液。

对原本不富裕的谷菊生一家,难上加难。为了给女儿治病,谷菊生夫妇只好外出打工,把小玟静交给爷爷奶奶照顾。

一天天的输液,让党员村医徐志红成了小玟静家的常客。

小孩子都不愿意“扎针”,小玟静却不一样。输液的日子是她最期待的:“因为有‘医生妈妈’给我讲故事,还跟我一起玩。”奶奶说,孩子还小,可是很懂事,打针的时候从不哭闹,总笑着对徐志红说:“医生妈妈,我不疼。”

时间长了,这对“母女”的感情越来越深。不忙的时候,徐志红总会多陪她一会儿,喂她吃饭,抱着她在院子里晒晒太阳,陪她玩会儿游戏。

为了多帮一把这个困难家庭,徐志红四处打听,听说“儿童‘两病’免费救助”项目专门为患有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提供医疗救助,就一趟一趟地往卫生部门跑。住在村卫生所隔壁的双港村村委会主任谷泽平说,光他看到的,“徐志红就往乡上和县里跑了十几趟”。

前段时间,徐志红和小玟静的家人一起,陪着她到南昌和九江做了心脏病手术和腭裂手术。

现在,小玟静已经能够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大口大口吃东西,跑跑跳跳着撒欢了。奶奶说,小玟静身体比以前好多了,不用常常输液了,“可孩子还是天天吵着要找‘医生妈妈’。”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中国组织人事报》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