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4日04:52 来源:重庆日报
造型别致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已成为兴田村的一道风景。记者 王伟 摄
▲贺仕玲娴熟地整理着自家农家乐的“标准间”。
本报记者 王伟
“您好,欢迎光临大巴山森林人家!”5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城口县东安乡兴田村,农家乐老板贺仕玲笑着递上名片。
“贺老板去年经营森林人家挣了15万元。”东安乡副乡长梁敏告诉记者,贺仕玲的“业绩”在村里还只能算一般水平。
大山里蕴含商机
兴田村位于城口以东,与陕西省镇坪县、重庆巫溪县相连,常住人口仅600多人。
91.8%的森林覆盖率是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资本,村前清澈蜿蜒的亢河更为其增添了几分秀美。乡村公路两旁,一栋栋土黄色外墙、黑色坡顶瓦、雕梁斗拱的农家“别墅”错落有致。贺仕玲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就在其中。
“‘大巴山森林人家’是东安乡农家乐的统称。”贺仕玲告诉记者,她的农家乐还有一个名字:水田坪。
“开农家乐,搞乡村旅游其实纯属偶然。”贺仕玲和记者聊起了她的“发家史”。2006年,贺仕玲和老公去外地打工。“2011年夏天,由于没有接到活路,我和老公便回到了村里。”贺仕玲说,当时有不少从主城和四川达州来避暑的游客,请他们做农家饭,买他们的土鸡、腊肉。
“我们这里夏天凉快,来避暑纳凉的游客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商机,贺仕玲便和几个外出打过工“见过世面”的村民一起,开起了兴田村最早一批农家乐。
从一个月来几个人,到现在预订电话不断,不到两年,兴田村的农家乐“火了”。
客房媲美商务酒店
距贺仕玲“水田坪”不远处,还有几家“大巴山森林人家”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绿化。村民龚世洪的“店子坪”就是其中一家。
“我们村虽地处偏远,但农家乐设施可能算全市一流。”龚世洪告诉记者,他的“店子坪”是参考“水田坪”修建的——上下三层楼,有10间客房,除了两间3人间,其余的房间都是按商务酒店的“标准间”设置。室内不仅配套有卫生间,还提供24小时热水、免费无线网络。
“在大家眼里,我们城口是个穷地方,兴田村更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梁敏说,也许是穷怕了,一看准致富机会,大家都很上心。在乡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不少村民到贵州、四川等地乡村旅游点取经。回来后,大家下定决心,要办就要办最好的农家乐。
龚世洪盘算着,自己的10间客房如果入住6间,每天就有700多元的收入,按夏季乡村高峰期4个月算,一年最少都能收入8万多元。
“这还只是保守估计。”龚世洪从裤兜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一脸神秘地翻给记者看,“由于在网上做了宣传,农家乐还没开业,已经接到26个客人的预订。”
打造4A级风景区
“现在,村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高涨了,但我们压力更大了。”东安乡党委书记张国进说。
由此,东安乡制定了打造“中国大巴山最美乡村”、国家4A级风景区的战略目标,先后编制完成《东安乡旅游总体策划》、《亢河景区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乡场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及生态移民新村建设规划》、《兴田村县级统筹城乡示范点建设规划》和8个行政村的村镇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并启动了部分规划的实施工作。
到2015年,东安乡将建成旅游扶贫移民小区3个,打造6个生态型村庄,发展“大巴山森林人家”300户,扶持旅游产品开发企业、农民合作组织10户,建成2个旅游扶贫综合示范区,让500家贫困户依托生态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东安乡已建成“大巴山森林人家” 86户,直接带动91户、566名贫困人口创业就业,累计接待游客11.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34万元。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