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续写民族文化的灿烂篇章

2013年05月31日04:36    来源:重庆日报

  本报记者 戴娟

  走过了日日月月,历经了风风雨雨。今天,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迎来了建馆第六十个年头。

  1953年6月1日,在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注:以下统称市文史研究馆)正式成立。由此,一批“德、才、望”知识分子的才智得以尽致发挥。

  60年光阴,一个甲子风云。市文史研究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敬老崇文、存史资政”的建馆宗旨,坚持以馆员为主体,组织开展文史研究、著书立说及诗书画创作与交流,在存史资政、统战联谊、资政建言、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续写了民族文化的灿烂篇章。

  敬老崇文,文史馆成为“当代翰林院”

  60年来,市文史研究馆积极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团结凝聚了一大批德高望重、贤能兼备的代表人士。历届市长共聘任了159位馆员,现健在的有51位。

  聘任的馆员中,有晚清秀才、举人10位,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位。他们中,有学贯中西的文人耋宿,有大专院校的教授、学科带头人,有著名作家、书画家、诗人、编审,也有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和海外归侨以及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文史研究馆也因此素享“当代翰林院”之美誉。

  首任副馆长汪云松先生(当时未设馆长),解放前曾任重庆市商会总会长、市参议会会长,创办的留法勤工俭学重庆分校帮助邓小平、聂荣臻、陈毅等一批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他经历了对新社会从疑虑到衷心拥戴的心路历程:解放前夕,他担心革命会革到自己头上,十分不安。解放军入城后数天,邓小平会见了他。回家后,他感慨万分地说:“谁说共产党不讲人情?我现在才晓得,共产党是最讲人情不忘故情的,小平就最认我这个老师。”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之初,经邓小平提名推荐,汪云松被任命为副馆长。

  馆员申彦丞,曾任晚清工部司务、中书科中书,第一任南京南洋劝物博览会文物赛品参考审查委员,长期从事文物鉴别工作,1950年和1960年先后向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博物馆捐献大量历史文物,数量总计达6721件,其中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16件、国家二级文物的43件、国家三级文物的301件。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李长明称,像他们这样一批批有声望的老年知识分子入馆后,把进入文史研究馆作为人生新的起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专长和社会声望及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奉献了力量。

  著书立说,文史研究硕果累累

  “盛世良运,宏文兴邦,博采思之翰藻,补阙残之佚史。兼鉴中外,交融古今。奋华夏之腾飞,震瀛寰之视听”。

  这是写在市文史研究馆主编的诗刊《重庆艺苑》上的征稿词。而这,也正好精妙地概括了市文史研究馆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使命与价值。

  60年来,市文史研究馆工作可谓硕果累累,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郭太国、李大刚更是如数家珍。

  年近百岁的彭伯通,曾担任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他一生致力于诗学探求和重庆历史的研究。1981年,他以自己一生的亲历、亲见、亲闻和考察、考证的史料为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第一本关于重庆街道变迁、街名由来的著述——《古城重庆》一书。1995年,他编撰的25万字的《重庆题咏录》再版发行。该书辑录重庆自唐代至近代的山川故迹之题咏700余首,通过此书,可略知重庆的地貌、地形、山川名胜、历史人物、城市衍变和经济发展。可以说,此书是对重庆历史的重大补遗。

  市文史研究馆文史研究的另一重大成果,是出版了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已故知名老作家萧乾主编的《新编文史笔记丛书·重庆卷》两册,即合约20万字的《巴渝故实录》和《陪都风云录》。此外,还有历时5年多时间、组织文史馆员和有关专家编撰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重庆卷》即将出版;同时还编撰出版了《中国抗日战争诗词曲选》、《中日当代汉诗选粹》等,这些研究成果,对重庆地方史志和巴渝文化、中国抗战诗词的研究都具有拾遗补缺的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60年来,市文史研究馆组织馆员和馆员个人编辑出版书籍、画册、诗集2000余本。

  市文史研究馆还有一批著名书画家,他们都是淡泊名利、卓尔不群的艺术大师,笔意恣纵间寄情毫端,年至耄耋而不减激情。1999年,著名画家柳青应泰国议长邀请,为庆贺泰国国王生日,赴泰国举办了个人画展。98岁高龄的老书法家屈趁斯,数十年笔耕不辍,为全国书法界瞩目。

  统战联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012年4月28日,中央文史研究馆、重庆市人民政府指导,由市文史研究馆、市文广局、三峡博物馆、西南大学等单位主办的我国著名花鸟画家张书旂中国画艺术及其传承作品展览在三峡博物馆展出。阔别70周年之际,历史上首幅进入美国白宫的大型中国画——《百鸽图》首次回到诞生地,惊艳山城。而其子张少书也将父亲“艺术外交”的理念带到了重庆——张书旂常说,艺术外交比其它任何手段都更能够让世界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

  事实上,市文史研究馆多年来,一直把“艺术外交”作为责无旁贷的工作。书法、绘画、篆刻是市文史研究馆的一个重要特色,一半以上馆员是书画篆刻专家,市文史研究馆通过举办书画展览,促进书画创作,为书画研究搭建平台,让传统的高雅艺术贴近群众,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扩大了对外文化交流。

  市文史研究馆还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展览,如——

  1990年与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和台湾川康、渝同乡会在香港联合举办“海峡两岸书画联展”,是全国文史研究馆系统率先走出大陆办展的先例之一,吸引了一批香港友好人士关注重庆;

  2004年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举办的“重庆市文史研究馆书画精品展”,备受日本媒体的关注;

  从2007年开始,以书画为媒,与日本大阪、俄罗斯赤塔和乌兰乌德、中国上海和内蒙古建立起“三国六地”文化交流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俄文化艺术交流;

  2008年在美国纽约举办“中国·重庆市文史研究馆诗书画艺术展”,吸引了许多美国朋友和华人华侨前来参观;

  2012年除了在渝主办张书旂画展外,还组织书画艺术家和书画作品赴台湾中山纪念馆举行“渝台书画名家交流展”,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前主席连战、荣誉主席吴伯雄等为这次交流展题字,促进了海峡两岸和谐与艺术文化交流,增进了海峡两岸同胞的情谊。

  面向社会,为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奉献才智

  深入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是馆员的心愿。市文史研究馆现有51名馆员,大多年逾古稀,但他们仍然心系重庆、情系百姓,积极参加议政建言。

  在市文史研究馆的组织下,老人们走进了重庆的许多区县,通过深入考察,提出了各地发展中一时忽略甚至处理不当的问题,写出了一个个有真知灼见的《建言》。其中,近十多年来市文史研究馆共向市政府报送了60余篇《建言》,内容涉及文化、旅游、经济、文物保护等领域,都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

  如《关于建立“重庆大轰炸纪念馆”并确定每年6月5日为“重庆大轰炸死难同胞纪念日”的可行性建议》,促成较场口“重庆大轰炸遗址纪念碑”的设立;《关于加强重庆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后,反响很好;《关于建设重庆历史名人馆的建议》,直接促成重庆历史名人馆的规划和建成,2007年6月开馆后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共接待中外游客100多万人次,充分宣传了重庆的历史文化。

  在纪念重庆市文史研究馆建馆60周年陈列展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情切切,意拳拳,翰墨缘,一线牵。莫道满轮花甲,步履蹒跚;且喜追随顺耳,稳步趋前;但喜秋高气爽,满园果硕花繁。染绘巴渝大美之篇章,敷陈文采斑斓;谱写人生黄昏之精彩,深感盛德连绵。毋荒毋怠,盼重庆辉煌兮更铸;再接再厉,期中华好梦兮团圆。”

  或许,这正是重庆市文史馆员们在下一个甲子年的期盼。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