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30日05:09 来源:重庆日报
精神堡垒
抗战胜利纪功碑
解放碑 记者 熊明 摄
每年元旦,渝中区的解放碑,无疑是全市最热闹的地方:零点钟声敲响前,时尚男女在碑下微笑、拥抱,等待节日的到来。
5月初,这座具有象征意义的纪念碑升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你可知它曾有几次更名?它的前世藏着怎样的故事?
木质的“精神堡垒”
1939年5月1日,就读于巴县县立三里职业学校的周永林起了个大早,准备去国民政府军委会行营广场(今解放西路)参加宣誓大会。这一年,国民政府掀起“国民精神总动员”高潮,这一天,在国统区的重庆、成都、贵阳等地都将同时举行宣誓大会。
当时19岁的周永林对这次会议印象深刻。他记得,会议一直到夜幕降临时才开始,有党、政、军等八个界别,各派代表100人参加。场内军乐威严,灯光如白昼,蒋介石带领全场人员宣誓,还反复齐唱《国民公约宣誓歌》、《领袖歌》和《抗战到底歌》。
会后,国民政府为强化“国民精神”,决定在市区繁华地段的都邮街与小梁子的十字路口(现解放碑广场),建造一座“精神堡垒”,也就是解放碑的前身。
不过,当年的“精神堡垒”是木质结构,外面涂着水泥。日子久了,堡垒外的水泥脱落,木板腐坏,最后竟全部倒塌。国民政府后来干脆把它撤除,利用原地辟成街心草坪,当中立上一根旗杆,悬挂国旗。
抗战胜利纪功碑用了950桶水泥
1945年8月,抗战胜利。
重庆市参议会与市工务局商议,提出四项建议:一是在都邮街广场塑蒋介石全身铜像;二是在佛图关建抗战纪功碑(后改建在精神堡垒处);三是将南岸黄山改为“中正山”,四是在朝天门建筑两江大铁桥。对此,蒋介石分别批示为:“不可行”、“可办”、“不必”、“以林森命名为宜”。就是这个“可办”二字,让建设抗战纪功碑的事提上日程。
不同于木质的“精神堡垒”,1947年竣工的抗战纪功碑全部用钢筋水泥建造,坚不可摧。该工程的工程师黎伦杰曾表示,建抗战纪功碑仅钢筋就用了20吨,水泥用了950桶。若投500磅重的炸弹于其10公尺内,亦无法摧毁。
“抗战纪功碑碑身高24米,内部有悬臂旋梯140步,直升至顶部瞭望台,可容20人登临游览。”重庆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碑顶还有八根水银太阳灯环绕,加上外面用八盏探照灯投射碑身,一到夜间光彩照人。
1950年10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碑名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
如今,“人民解放纪念碑”已被简化成一个代表着时尚、繁华的市区地名:解放碑。“走,逛解放碑!”几乎成了人们疯狂购物前的暗语,然而这并不影响其背后的厚重历史。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重庆市文物局提供)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