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9日10:47 来源:内蒙古日报
■上接第一版
结合实际,完善思路--各盟市参照“8337”发展思路,在调整思路、创新发展上彰显创造力,努力与自治区合拍共振,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各项工作
呼和浩特市提出打造“两个一流”(一流首府城市和一流首府经济)、实现“两个率先”(在全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活力首府、美丽首府、和谐首府的整体发展思路。包头市提出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认真做好继承与创新相衔接的文章,找准结合点,扬长补短,抓住重点,在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上当好主力军。鄂尔多斯市提出坚持走好资源转换、城乡统筹、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市进程。
呼伦贝尔市提出重点培育煤炭、化工、电力、多金属、生物制药、装备制造、旅游、文化、物流、金融“十大产业集群”,以及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三个发展重点。兴安盟提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民生第一目标和稳定第一责任,抓投资、抓项目,发展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通辽市提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的发展思路上来,把服务自治区大局与通辽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突出抓好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
赤峰市提出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义,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十二五”时期翻一番以上,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锡林郭勒盟对已有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进行了再梳理、再细化、再完善。乌兰察布市提出坚持以“构建三个基地、打造三个中心”为核心,建设内蒙古“五个基地”的核心区,“两个屏障”的示范区,“沿边经济带”的创新区,现代物流、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氟化工、电石化工、石墨化工的领先区。
巴彦淖尔市提出“1359”发展思路:弘扬“一种精神”即“总干”精神;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打造新型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循环经济、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有色和黑色金属生产加工、清洁能源生产输出和境外资源深加工“五个基地”;实施富民强市“九项工程”。乌海市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PVC生产交易基地、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工生产交易基地、跨区域生产性物流基地和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并确定了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阿拉善盟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富民强盟、和谐幸福”这一主题,加快构筑“生态安全、边疆安全”两道屏障,以打好“绿色、沿边、旅游”三张牌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健康发展,全面推进文明城镇创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繁荣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四大民生工程的总体发展思路。
满洲里市提出以“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区域国际贸易基地、跨境旅游基地、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能源开发转化基地、国际物流中心和科技孵化合作平台为目标,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等五个方面的工作。二连浩特市从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动有色金属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精心打造口岸特色文化旅游、大力构筑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全力维护北疆安全稳定、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六个方面,明确了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具体措施。
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各地区围绕“八个定位”, 突出“三个着力”,把握“三个更加注重”,依据各自基础和优势,对“8337”发展思路予以细化、实化,明确发展重点,推动工作落实
在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方面,各盟市大力推进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做足“追风逐日”文章,建设和规划了一批高水平的煤电、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积极推动电力外送通道建设,着力解决“窝电弃风”现象,提高能源输出效率。鄂尔多斯市规划到2015年,煤炭产量稳定在6.5亿吨左右,天然气开采300亿立方米以上,到2017年电力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
在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方面,各盟市依托资源条件,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展开煤化工基地建设。赤峰市加快推进煤制天然气、尿素、化肥等项目,并积极与锡林郭勒盟合作在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建设大型煤化工基地,力争2015年新型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
在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方面,各盟市依托铝、铜、铅、锌等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采、选、冶、加一体化建设,努力延伸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依据产业基础,选择特色领域,积极发展煤机、矿机、风机、农机、重型机械、特种车辆的装备制造业。包头市明确提出,建设我国西部地区以钢铁和有色金属为主的冶金产业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钢铁产量2000万吨,将包钢建成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电解铝产能达到300万吨以上,铝加工产品比重达到85%以上;打造千亿元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在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方面,各盟市围绕打造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地方农畜产品品牌,并确定了相应的工作措施。通辽市力争优质玉米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建设100万亩特色种植基地,今年新增肉牛存栏31.9万头,总量达到260万头,肉牛加工能力达到60万头以上。
在建设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基地方面,各盟市突出草原风光和草原文化特色,挖掘地域文化,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大产品策划营销力度,努力推动旅游业提质升级和持续升温。阿拉善盟挖掘奇石、胡杨、沙漠等特色旅游资源,努力让“苍天圣地”走向世界。
在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各盟市坚持保护、建设、管理并重,规划实施了一批生态治理和保护项目,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包头市计划每年新增l万亩滴灌造林,推进大青山南坡绿化二期工程。赤峰市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造林面积17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8%。锡林郭勒盟加大浑善达克、乌珠穆沁两大沙地的人工治理力度,推进滦河、乌拉盖河、锡林河和查干淖尔河四大流域生态保护工程。
在建设安全稳定屏障方面,各盟市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保障食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呼和浩特市深入推进“平安首府”建设,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自治区的“首善”之城。
在建设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沿边经济带方面,各边境盟市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口岸环境,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向俄蒙开放战略升级。满洲里市以试验区建设统领工作全局,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国际贸易基地、跨境旅游基地、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能源开发转化基地、国际物流中心和科技孵化合作平台。二连浩特市引导组织国内企业参与蒙俄资源能源开发,推动中蒙跨境经济、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强与蒙俄在科教文卫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和西部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将依托沿边口岸,积极谋划融入东北经济区和晋陕宁经济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构建大物流体系。
各盟市突出“三个着力”,努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各盟市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保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要求,确定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千方百计提升产业素质,做大产业规模。
在壮大县域经济方面,各盟市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呼伦贝尔市建立了县域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兴安盟正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赤峰市认真做好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今年全部旗县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将努力实现超过5亿元的目标。乌兰察布市组织旗县党政主要领导赴先进地区学习,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具体意见。鄂尔多斯市推进鄂托克前旗城乡统筹试点工作。巴彦淖尔市加快临河中心城区建设步伐,打造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新城区。
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各盟市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包头市启动了非公有制企业服务年活动;呼伦贝尔市出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兴安盟成立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通辽市实施24条政策措施,争取今年民营经济增速达到25%以上;赤峰市成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实行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联系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制度;乌海市安排财政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资金,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各盟市把握“三个更加注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方面,各盟市把就业创业、扶贫开发、社会保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就业、上学、就医、取暖、用水、用电等实际问题。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保证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面向街道社区和农村牧区,加强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普遍就促进人口转移和产业集中、推进节能减排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在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方面,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扩大招商引资质量和规模,鼓励科技进步和创新。
各盟市落实“七项重点任务”,积极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在科学谋划长远发展的同时,立足当前实际,对照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主要做法是: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做好分析研判,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遇到的资金需求、电力保障、原料供应等突出问题;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规划项目如期开工,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切实加强对春耕生产的组织引导,积极做好抗灾保畜和接羔保育工作;加快城区改造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扎实做好就业创业、扶贫攻坚、惠民利民各项工作,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和落实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风正帆满好行船。两个多月来,“8337”发展思路进一步坚定了各地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各地区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令人欣喜,预示着内蒙古美好的发展蓝图一定会变为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
(来源:内蒙古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