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偏远山村成“闹市”

2013年05月29日07:26    来源: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陈淦璋 通讯员 周俊

  冷水江市三尖镇石槽村,位于冷水江、新邵、新化三县市相邻地带,是冷水江市最偏远的村庄之一。

  与通常的“边地”印象不同,走进石槽村,只见超市、医院、学校等一应俱全,全村户籍人口2000多人,常住人口达到3000多人,每天还有数以千计的流动人口,成为方圆十公里内最繁华的小城镇。

  顺势而为,变劣势为优势

  “五一”期间,记者驱车前往石槽村,从冷水江市区出发足足开了50分钟。

  “石槽村虽然离城市远,但由于处在冷水江、新化至邵阳市交通要道上,虽偏远而交通方便,方圆几十里都有人到此中转,反而有利于石槽村发展成当地山区的一个中心”。石槽村村主任段任平介绍。

  为了在冷水江至邵阳的太石线、新化至邵阳的S217省道交会处的石槽村加快小城镇建设,2003年,冷水江市报请上级批准,将三尖乡政府机关迁至石槽并撤乡建镇。2011年,冷水江市又将石槽村列为全市“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

  趁此良机,镇、村干部带领村民,对上申报项目、筹集资金,向下发动捐资、义务出工,近年来,对两条过境干线公路全面进行了拓宽和硬化,安装了路灯,并修通了干线公路间的连接线。村里还新建了2.5公里通组公路,硬化了所有人行便道,形成了便利的公路路网。村里除每天有客运车辆通往冷水江、新化、邵阳城区外,还开通了直通广东的客班车。

  交通一改善,劣势变优势。周边山上的村民,纷纷下山建房兴业。原来居住在高山上的第九村民小组已全体搬迁到山下。由于人口集聚,楼房成片,三产兴起,市面繁荣,石槽村街道布局初步形成。

  上下努力,基础设施向城市看齐

  要让村民在家门口的“城市”安居,关键是要给村民以完善的基础设施。

  走在石槽村,这个村的小学和幼儿园,让记者眼睛为之一亮。

  2009年,村里的小学已成危房。新当选的村支书段云兴走马上任,把改造学校当成“第一把火”来烧。

  建校的地从哪里来?村里想了不少办法。为了调剂土地,村支书段云兴、村主任段任平、村干部周述来等主动让出自家并不在校区范围内的土地,10多户村民也将并不在校址上的土地,与土地在校址范围内的农户进行了调剂。

  经3个村民小组和相邻的新邵县新桥村配合,通过流转、兑换,集中了20多亩土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闻讯后大加赞赏,决定投资兴建一所高标准的合格小学。

  目前,投资600万、拥有16间高标准教室的石槽村完小吸引了众多家长的目光,在校学生达到540多人。村里还为学校预留了初中用地。石槽村利用原有小学改建的幼儿园,建筑面积上千平方米,条件比城里的毫不逊色。

  记者在采访时正好遇到石船村的罗锡文送孙子上学,“石槽村小学好,我特地在这里租了房子,带着孙子过来就读。”罗大爷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而像这样的非本地生源,在石槽村完小就占到30%以上,其中不少是相邻新邵、新化等县的生源。石槽村小学,也成为了冷水江市规模最大的村小。

  硬件“硬”了,管理也要跟上。村里想方设法清除了堆积成山的陈年垃圾,“脏乱差”的村容得到彻底改观。不仅如此,30多盏太阳能路灯竖起来了,农家书屋办起来了,村级文化广场的群体舞跳起来了,汽修厂、摩托车行、网吧、打字店、超市等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镇其他村的不少村干部都将家安在石槽村,用村民老周的话说:“咱们村啊,就是当地的小北京!”

  集中居住,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近些年的快速发展,让石槽村也冒出了“发展病”:村民沿过境公路和二者的连接线不断建房,久而久之,被围在三线中间的一片土地变成了“鸡肋”,地不好种,房不好建。村里下一步要发展,小城镇规模要壮大,引导群众用好这片土地迫在眉睫。

  怎么办?趁着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东风,2012年以来,在市城乡统筹主管部门和三尖镇党委、镇政府及驻村帮扶单位的指导下,村里开始引导居民进行土地集约利用。与以往村民分散建房、房前屋后大片土地浪费不同,经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表决,以村民为主体,对集中居住点统一进行规划,统一进行“三通一平”,统一建设基础设施,使自然形成的“A”字街区成为“井”字街区,死地盘活,再按每户90多平方米的标准安排宅基地,依统一的建筑风格,由村民自行建设,多余部分用于道路、运动休闲广场、卫生院、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

  按规划,在石槽村现有土地上,居住人口还可增加近一倍,一个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繁荣小城镇,即将出现在冷水江市的最远村庄。三尖镇石槽村的这一梦想,与冷水江市的长远规划正好不谋而合。

  ■记者感言

  农村集中居住新探索

  孙振华

  在3县交界处的山窝窝里,冒出一座现代色彩浓厚的小镇,的确令人惊讶。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居,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特别是新一代农民对美好生活与现代文明的向往,农村人口集中居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农村人口集中居住,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更有利于村民共享公共服务资源。

  石槽村能成功由“村”变“镇”,关键是顺势而为,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吸引村民来此安家落户。

  对于一些新的村民集中居住点而言,首先要做好规划,科学合理地选定集中居住点。居住点应布局合理,以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同时要完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学校、医院、银行、超市、农家书屋、集体广场等都是吸引村民集中居住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就是石槽村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