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服务人民群众,首先要切中群众跳动的脉搏,把握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愿。近期,西乡县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深入开展调研的同时,县委组织部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群众所期盼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心设计调查问卷30题,深入全县18个镇,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不打招呼,自定时间、自定路线、自选地点,直接进村入户通过个别访谈开展问卷调查,听到了群众过去不曾说、不愿说的意见和建议,体察到了群众的真情实感,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常驻村、多到户、办实事——
群众就满意
“市上和县上的干部住到村里,给我们办了不少实事。”这是群众在问卷时的回答。但是,当问到“认识镇党委书记、包村干部吗”?一些群众给出了“不认识”的答案。而且距离集镇越远的贫困村、困难户,干部去的就更少。许多边远村的群众希望干部常驻村,多到户,把群众关心的事办好。
镇村干部是基层组织的骨干力量,直接面对的是群众。虽然79%的群众认为基层农村近年来发展变化很大,但对镇村干部总体评价满意度仍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现在交通、通信条件方便了,联系群众的途径多了,一些党员干部患上了“作风漂浮病”,“走读不住镇、进村不入户、工作靠电话”的现象较普遍。另一方面,镇村干部下基层往往是“村委会里坐一坐、示范点里跑一跑、遇到问题看一看”,群众对这些“邮递员”、“传话筒”式的干部有微词。
“以前对干部的考评重点不在服务上,现在群众有了话语权,人不来,不办事,测评的时候我们就给他打叉叉。”这是群众对干部考评的回答。党员干部作风如何,群众感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
组织强、队伍优、发展快——
群众就信任
“我们村发展变化这么快,关键是我们村有个能人村支书”。“支部书记强不强、发展变化大不大”始终是群众评价基层组织的第一标准。调查显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在农村发展稳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群众对于那些班子软弱、工作散漫,村干部频繁换人、而村庄容颜多年未改的村党组织多是不信任,因此对组织的号召也多是不买账。
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思想退化、作用弱化、人才短缺、保障乏力,是农村基层比较突出,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是他们在调查时发现,只要基层党组织强,党员队伍优,村经济发展快,群众就会给党组织投信任票。
“能人治村、产业富民”,“行业孵化、推优入党”。这是该县城关镇五丰村探索出的经验。随着产业的发展,五丰村按照1+X模式,先后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园区、非公企业建立了6个党支部,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集聚在党组织周围,申请入党的青年由原来每年的2人变为16人。群众对村干部大都投了信任票。一些基层干部在调查时建议通过鼓励大学生村官回原籍任职,打破地域身份公开选拔能人村官,让优秀村干部享受公务员待遇,从符合条件的村干部中选拔镇事业单位人员或领导干部等途径,探索建立农村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养、激励关爱和管理监督”的职业化运行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