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青春热线·走进大学生宿舍③:无学习,不青春

2013年05月28日08: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4个女孩走出学校图书馆。
  龙思云摄

图为几位姑娘将合影做成了输入法的皮肤。

从封闭转而开放,由单调变得丰富——高中升入大学,拧紧的发条,一放便有些收不住,一晃4年,学业反成了副业。那些拼命过得多彩、自由的生活,若干年后再看,很多都变成了叹息:“真想回去安安静静学上四年。”

那些年,一起刷的夜

李昌禹

午夜,北京大学周边24小时营业的小饭馆都有一个怪现象:餐桌上摆的吃食极少,除了少量饮料、零食,“正餐”却是一摞摞书本。原来,来这里的不是吃饭的食客,而是刷夜学习的“刷客”。樊桔贝和她的室友们就是这样的“刷客”一族。

樊桔贝、王相宜、向君、邰楠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四的学生,也是共居一室的“铁姐们儿”。宿舍夜里11点准时熄灯,她们白天忙完功课和杂事,晚上便经常跑出来开夜车。女生单独刷夜有安全风险,一般都是结伴而行。

随着学业压力的加大,刷夜也渐渐成了家常便饭。有时是刷一两个小时,有时则要刷通宵。“我当时经常两点睡,六点起。”邰楠说,“有时候是要交论文了,有时候是为了考试。”邰楠被大家戏称“文艺小清新”,她平时有点自由散漫,喜欢在考前搞突击。“谈恋爱、看书、看电影占了我很大部分的时间。”邰楠调皮地笑着说。她准备毕业后给自己一年空闲时间,一边申请出国,一边看看书。

向君是这4人中公认最踏实沉稳的。她对未来的就业有着更多的准备,在大二的时候,她辅修了经济学双学位,后来又自学法律,如今已经被保送到法学院读硕士研究生。额外的课业负担让她也不得不常常刷夜,补经济、法律方面的功课。目前,她正在准备司法考试。“别人都有拖延症,我没有,我喜欢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姑娘自信满满。

也不是都去校外,周末不熄灯,她们就在宿舍刷。“我们每人一盏小台灯,有人先睡了,我们就把宿舍里的大灯熄了,自己开小台灯刷。”王相宜说。她是4人中最能刷夜的。“相宜高中是理科生,她原来是学应用语言的,大三转到了古典文献专业,现在又要跳到艺术学院读艺术史研究生了,还参加了很多社团呢,山鹰社啊,马克思主义学会啊什么的,可牛了!”樊桔贝热情地介绍说。

樊桔贝曾是中文系学生会主席,性格直爽,做事风风火火。“做学生工作很忙,刷夜太正常了,但是我恰恰不爱刷夜,身体吃不消。”“其实,我们宿舍现在正在倡导一种‘活在当下’的文化。”樊桔贝笑着说,“平和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还是应当有一种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现在,即将毕业的她已经被选拔为系里的学工老师。

谈起对未来的设想,四个90后小姑娘立刻天马行空起来,“我正申请出国读教育学呢,以后要回来振兴中国教育!”“我们还商量以后赚了钱一起去潘帕斯草原呢!”“对对对,我们要去买一块地,养一群牛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姑娘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窗外,紫藤花开得鲜艳,一如她们青春烂漫的面庞。

“学霸”宿舍219

杨  帆

中国人民大学有个“传说”级的宿舍——品园六楼219,里面住着新闻学院2009级的宁阳、潘彩霞、潘骐畅、欧阳诗嘉、裴峥和孟宪玲六朵金花。

这是6位强大的姑娘,其中有人大最高奖“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有成绩年级第一、第三、第六,她们4年获得的奖学金加起来近10万元,可谓当之无愧的“学霸”宿舍。学习好,学生活动搞得也好,院学生会副主席、09级本科党支部书记、校报《青年人大》总编、院报《新闻周报》主编……个个头上有衔。

推开门,没有看到想象中毕业生宿舍的凌乱,东西虽多,却很有序。最打眼的是墙上的一条麻绳,连缀一串卡片,上面写满温馨的祝福。书桌上的摆设各具特色,昭示着姑娘们不一样的性格。阳台更是装扮别致,窗台上摆放着一些小植物,玻璃上贴着手工的五彩爱心图案,废弃的暖水壶被改造成花瓶,插上了百合、玫瑰等鲜花。整个宿舍弥漫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并无“学霸”宿舍的强大气场。

门后一份《寝室文明公约》透露出奥秘。《公约》第五条:制定读书计划,每人至少每月阅读一本非消遣类读物,互相督促;第六条: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一同订阅英文报刊、背诵英语词汇等;第七条:提倡“三早一晚”,早睡、早起、早读、晚自习……

还有个奥秘是协作。每到学期末,当别人各自奔向自习室闷头背书时,六姐妹却在宿舍里讨论得热火朝天,交换学习心得。“我们一起梳理考试要点,相互讲解、考察知识点,复习起来更高效。”“我们的宿舍名称是‘219——爱要久’,寓意我们大家要关爱彼此、长长久久。”女孩们说。

2012年是宿舍的“多事之秋”,六姐妹朝着保研、出国、找工作等各自的目标冲刺,备受煎熬。9月,潘彩霞、裴峥和孟宪玲一起申请保研。本来3人信心满满,但一道通知打乱了心绪——学术硕士免试名额从往年的20多个减到12个。“一下子就慌了。”裴峥回想当时的情形。尽管竞争加剧,但3人没有因此而对彼此有所隐瞒和提防,反而更加团结。“深夜,我们还一起坐在走廊里商量对策,准备材料。”裴峥说。她们得到了最好的结果,一起顺利保研。

12月,欧阳诗嘉第二次参加托福考试。考试前两天,由于压力太大,她做托福试题时失声痛哭。“我当时把她们吓坏了,都过来安慰我,还放下手头的事情一起帮我理作文提纲,陪我练口语……”说这些的时候,欧阳诗嘉看着身边的姐妹们,目光很温暖。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青春的辜负。她们用卓越的成绩向青春交付答卷。“学院11个人评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我们宿舍就有4个。”宁阳很为自己的姐妹骄傲。

面临毕业,姐妹们也将各奔东西。两个姐妹远渡重洋,一个姐妹进入职场,保研的三姐妹则将在人大继续深造,她们虽有不舍但并不感伤。219宿舍集体照片被制作成输入法皮肤,敲打键盘时六姐妹的笑脸跃然眼前,时时提醒着彼此间的姐妹情谊:无论身在哪里,心都在一起。

《 人民日报 》( 2013年05月28日 19 版)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