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图文:两路建设者 一个中国梦——来自大冶灵成工业园的报道

2013年05月28日16:00   来源:湖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追求

在武汉重冶大冶分公司,成片的厂区依次排开,各厂区分工不同,井然有序。在这里,一条完整的模具生产链正在成型。“从炼钢、热加工、到模具生产,都是一条龙。”武汉重冶大冶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必书说,这样的模式,可以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快速送到下一道工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省能源、省费用,并且还能提高效率。

节能降耗,这是武汉重冶大冶分公司的追求。杨必书说,各个生产环节无缝对接后,每生产1吨特钢,至少节约300多元。

不光是节约费用,还节省时间、提高成材率。锻铸车间里,压机工作段副工段长程垦对记者说,通过无缝对接,热的钢锭运到车间,还没冷却,而在以前,从其他厂运来的钢锭,早已冷却,还需重新加热。实现无缝对接后,加热时间比以前缩短一大半,成材率达到72%—75%,这在国内属于先进水平。

质量,也是企业建设者们永恒的追求。目前,模具车间已试投产,铸造一分厂设备部部长廖志新说,他们的产品合格率将控制在92%,高于同行业90%的水平。“别看这仅仅只是2个百分点,那要付出我们百倍的努力。”

记者感言:企业的产品瞄准全国一流甚至世界一流。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应写出无愧于生活、无愧于时代的一流作品。对待每一次采访、每一件作品,都要努力再努力,认真再认真,力求不留遗憾,写出精品。

梦想

“在这里工作,我感觉自己变年轻了。”说这番话的,是已45岁的廖志新。

廖师傅早前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朝九晚五,很多人似乎失去了工作的激情”。武汉重冶大冶分公司开工时,他便过来了。尽管每天都很忙,周六、周日都没有休息,但看着工厂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从无到有,在一片空地上一天天长大,演变成如今的规模,感觉很有成就感。“这个工厂,承载了我全部的梦想。”

程垦在中国民航大学学习金属材料专业,毕业后在一家央企工作,现在来到了武汉重冶大冶分公司。

“从央企到民企,你是怎么想的?”

29岁的程垦,一脸的自豪:“黄石是冶金之乡,黄石的钢铁在全国都有名,我本身就学的是金属材料专业,专业也对口。选择来到这里,待遇只是一方面,我更看重的是这里学习成长的机会。我来了以后,从材料结构到加工流程、计划安排、应急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学到了许多东西,获得了很多经验。”

年轻的程垦希望与梦想,正在与这个年轻的企业共同成长。

炉火熊熊,昼夜不息。冶金之都的建设者们的梦想,在炉火的映照下,闪闪发亮。

记者感言:这些工人虽然每天非常辛苦,但他们对岗位的敬畏、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感悟,正是普通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坚实的注脚。我们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肩负着更艰巨更光荣的使命,更应为“五个湖北”的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踏出自己坚实的脚步。

(蹲点调研采访组成员:记者 韩少林 巴晓芳 李昌建 董凤龙 艾卿 实习生 祝琳隐 丁依霞)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