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干部实绩,既要看“显绩”,也要看“潜绩”;要计算施政成本,挤去实绩中的水分;充分考虑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差异;理清个体努力与集体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既看数量质量又看方式方法,既看硬件成果又看软件效应
实绩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对实绩的科学分析则是准确评价定位干部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在实绩分析过程中,应牢固树立全面分析、辩证看待、综合衡量的观念,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同样是实绩,有的看得见摸得着,叫做“显绩”;有的看不见摸不着,叫做“潜绩”。“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分析干部实绩,既要看“显绩”,也要看“潜绩”;既要看现有发展水平、当前工作成效,更要看持续发展、长远发展、协调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既要看干部任内干了些什么,更要看干部走后留了些什么,对任上一时未见效,但有利大局、有利长远的基础性和隐形实绩要合理评定、充分肯定,对违背客观规律,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所取得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应予否定。
“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取得施政实绩是对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而实绩的取得必然需要一定的政治、经济等施政成本投入。分析干部实绩,就必须计算施政成本,挤去实绩中的水分,看看效益究竟如何。政治成本要看群众认可度,看是否坚持“以民为本”,是否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凝聚民心,是否取得了群众支持、强化了群众认同、巩固了执政基础;经济成本要看投入,看是否加重群众负担,是否量力而行,是否“负债政绩”、“形象政绩”。
“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实绩的取得是一个继承性的历史过程和量变过程,有的基础条件差,殚精竭虑才能赶上,有的基础条件优越,稍加努力便是“辉煌”。分析干部实绩,要充分考虑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差异,不能囿于一地一事,不能脱离客观环境、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要找准实绩取得的时间跨度和空间方位,要科学分析实绩的形成过程,既看工作岗位、物质条件、工作基础等客观条件,评判取得实绩的难易程度,又看工作状态、创造意识、进取精神等主观努力情况,看在什么样的基础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工作措施和群体努力,取得或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领导干部个人实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班子集体智慧的支撑,领导班子集体实绩的取得也离不开班子成员个人的努力。分析干部实绩,要理清个体努力与集体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干部在班子中所处的位置、承担的责任和在集体领导行为中发挥的作用,又要看集体领导行为为个人取得实绩所创造的条件和对其产生的影响,还要看班子成员之间协作配合的情况;要分清集体实绩和个人实绩的归属和比重,既要防止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一项实绩多人用,个人实绩大家沾光,又要防止个别干部贪功诿过,多项实绩一人用,集体实绩个人所有。
“定量”与“定性”的关系。干部实绩可以定量分析,但干部优劣完全用定量指标来评价是做不到的,也是不科学的。分析干部实绩,要做到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既看数量质量又看方式方法,既看硬件成果又看软件效应,防止“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要运用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具体指标和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具体方法,对干部实绩进行量化分析,同时要对干部实绩在“质”的方面进行鉴别和确定,要坚持“群众公认”原则,把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答不答应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通过实绩公示、民意调查等方式,让群众给干部实绩定性,德才定位。(作者系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