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古城改造修复忧思录

2013年05月23日05:00    来源:重庆日报

游客在山西平遥古城南大街上游览。

  这是洞庭湖畔恢复建成的岳州古城墙与岳阳楼景区。 在古城改造修复中,岳阳是“推倒重来”的典型。

(本版图片均由新华社发) 凤凰古城北门外一条街道。

游客在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小巷里游玩。

  大同市改造修复后的南关城。有人认为,这种古城重建重修的商业行为不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钱”门迎客

  1、利与忧 一哄而上掠夺式开发

  近来,我国一些地区的古城改造修复和开发利用成为舆论热点。记者在多个历史文化名城采访了解到,30多年来,我国古城保护建章立制成效明显,有的成功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然而,随着古城开发改造热情不断高涨,同时也暴露出掠夺式开发、重利用轻保护、规划编制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争议不断增多

  采访中,几乎每个城市的领导干部都详述古城开发利用的必要性、重要性。他们认为,适度开发利用古城,能够改善古城内棚户区居民民生,有利于发展服务业,有助城市转型,更好地保护历史遗存。

  当前,古城改造修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在原有古城基础上进行的整体改造或重建模式,这种多适用于面积不大的古城,如山东台儿庄、山西大同等;二是在原有古城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造或修复模式。这种模式多为古城遗存面积较大的城市采用,如开封、南京等古都。

  随着各地对古城开发利用热情的逐步高涨,社会各界对古城改造“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争议也不断增多。记者实地走访晋鲁豫三省发现,这些地区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修复和开发利用规划的实施情况可分为三类:

  一是修复改造已取得明显成效,如山西平遥古城。这些古城严格按照规划内容进行保护性开发,在古城保护、旅游开发、新城建设等方面加强联动,形成合力,以文化为核心功能,以旅游为主导产业,以当地居民为主要社会支撑,通过多年改造,已经将古城改造为集文化、旅游和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功能区,逐渐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二是修复改造规划正在推进过程中,如大同、开封等。这些古城保护范围内的多层建筑基本为人居环境极差的危房,无论搞不搞古城保护都在拆迁改造范围,区别只在于拆除的城市空间干什么,是用于古城保护,还是用于商业开发。

  三是因财力匮乏等因素,虽已制定规划,但尚未投入实施,如河南商丘古城。

  将“保护”与“开发”捆绑的模式不可持续

  记者采访发现,将“保护”与“开发”捆绑“外包”,进行掠夺式开发问题严重。一些地区把发展旅游作为出发点,将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完全交由旅游公司进行开发。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认为,这种做法不仅有悖于法律法规,而且常常对遗产造成重大破坏。

  同时,部分地方决策者认识偏差,重利用轻保护问题突出。一些地方由于巨额投入,就想方设法用高门票收回投资,对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例如,云南大理古城为影视拍摄需要,在古城东北角建立了一个“大理之眼”建筑,严重破坏了古城的整体风貌。

  此外,一些地区还存在古城保护规划编制滞后问题,有的则有编制不执行。全国至今仍有2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没有编制保护规划。有些地方虽然编制了高水平的规划,在古城改造修复过程中却不按照规划实施。比如,宁波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编制出现原则性错误,不按照真实性、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保护街区,而是将上海新天地模式用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造成巨大破坏。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古城改造修复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说明保护与传承我国丰富的古城文化遗产任重道远。建议有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在宏观布局上进行适度调控,加强引导,避免由于盲目跟风、动机不纯、缺乏专业性的不当改造修复和开发利用,对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古城保护、遗存传承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2、三大误区 拆真造假大债务投资门票经济

  记者近日走访了多个古城,这些地区的干部群众认为,古城的修复改造都十分有必要,关键是如何走出“拆真造假”、“大债务投资模式”、“依赖门票经济”的误区。

  误区一:“拆真造假”频频发生

  近年来,古城修复改造事件常常引起争议,焦点便是社会舆论对“拆真文物,造假古董”的质疑。今年年初,住建部与国家文物局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检查中发现,湖南岳阳、山东聊城等8个城市因保护不力,致历史文化遗存遭到破坏,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受到严重影响。

  湖南岳阳是“推倒重来”的典型。岳阳历史文化名城是由翰林街、楼前街、塔前街三条历史文化街区支撑起来的,目前翰林街已经消失。翰林街是晚清风格的老街区,原址在一地产项目开发范围内,于是街道内原来建筑被拆除殆尽。

  山东聊城是“拆真造假”的典型。2009年,聊城启动古城重建计划,但没有遵照同济大学专家组编制的整体规划,而是将大片老街区拆除,同时又大量建起仿古宅院。

  此外,大同古城修复改造被视为“拆城再建城”的文保工程,有人认为这是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而也有人认为这种古城重建重修的商业行为不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误区二:“大债务”投资模式备受质疑

  当前,复古现象在中部地区扎堆出现,仅河南即有5处古城项目。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是想大发展,但财力有限,而古城重建投资巨大。以大同为例,自2008年开始新城建设古城修复,共投入约50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达100亿元。百亿贷款对大同来说是一笔大债务。

  有别于一些城市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模式,山东台儿庄古城修复改造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有效规避了政府债务。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说:“台儿庄古城修复改造最大的亮点是基本没花政府的钱。”2009年,枣庄市引导5家市属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各用10万吨煤折价4亿元启动资金,成立台儿庄古城投资有限公司,拉开古城修复改造大幕。2011年,金融机构评估台儿庄古城资产从20亿元升至153亿元。

  误区三:过分依赖门票经济

  记者采访发现,当前许多古城不惜欠下巨额债务也要改造古城,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古城改造成功后的旅游前景期望大。如聊城市政府的招商文件显示,恢复建设历史文化景点投资约为1.78亿元,建成后,年客流量约为30万人次,可收入1亿元左右;大同预测,未来旅游人数将达到每年300万人,以100元门票算,一年即是3亿元。

  而专家则担忧旅游前景和效益不乐观:随着各地的古城越来越多,同质化严重,今后古城游能否维持热度是个未知数。如何让古城改造健康发展?专家建议:

  一是探索多渠道盈利模式。专家认为,今后古城仅仅依靠门票经济恐难持久,关键是要在“古”上延伸产业链,比如挖掘民俗,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等,利用古意、古境增强古城吸引力。

  二是重视文化要素,丰富文化业态。要立足本地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元素来丰富古城的文化内涵。比如一些地方在古城内集中建设一批各类民俗文化博物馆,将民间传统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增加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三是避免追求过度商业化。近些年来一些古城“过度商业化”愈演愈烈,如凤凰古城由于酒吧等行业过度繁荣,越来越多的人抱怨宁静悠远的意境遭到破坏。谢辰生等专家认为,借文化搞商业并非不可以,但关键要摆正主次关系。否则,商业即使能短暂繁荣,也无法持久。

  3、修复启示 科学规划保护修复

  当前多地兴起的古城保护修复热,引发了专家和地方干部的热议。许多受访者认为,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牢记科学发展理念,以科学考核机制和国际思维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保护与修复重建应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些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在古城保护修复改造过程中,必须要处理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遗产和房地产的关系。首先,不能毁了遗产建房地产。2006年,台儿庄原本已经与上海一家房地产企业签订房地产开发改造协议,准备投资6亿元建设一片居住新区。后经时任枣庄市市长及时叫停,才保住了这一珍贵遗存,并在此基础上修复台儿庄古城。

  其次,更不能为了房地产造遗产。许多造出来的“假古董”不仅没有特点、也没有市场和生命力。

  二是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许多古城历经千百年自然和人为损毁,彻底修复需要科学严谨论证和规划。因此,在古城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应根据区域发展实际以及所能募集的政府和社会财力,先保护、再修复,切不可急功近利,对古城进行掠夺式开发和修复。

  中国文物协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说,旅游和古城保护相结合必须要有度,即必须以古城保护为前提,而不能以旅游的需要来决定古城保护,这样才能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

  三是处理好地方发展和国家大局的关系。在古城保护修复工作中,保护是根,利用是本。台儿庄古城在保护修复中,深入挖掘台儿庄大战这一国民党在抗日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台儿庄古城打造成全国首个“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示范基地”。现在,台儿庄古城每年吸引约6万名台湾同胞观光。

  成败得失中的三点启示

  有关专家认为,纵观近年来全国一些古城古镇保护开发热潮,总结其中成败得失,有如下三点启示:

  第一,树立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是古城保护修复的关键。古城保护修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富民兴业,而不是建设形象工程、与民争利、攫取土地收益。

  多位专家认为,在古城修复保护工作中树立科学发展的政绩观,需要建立相应的用人导向激励约束机制,遏制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绩的冲动。引导建立长久的保护机制,把对古城进行科学修复保护工作热情,纳入所在地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提拔重用成绩卓著的官员,对那些一味追求政绩造成损失的,追究责任进行处罚。

  第二,古城保护和修复必须秉承文保思维、树立国际意识、融入现代理念。

  今年年初,山东聊城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点名批评,因其将与古城风貌相协调的大批民居拆除,破坏了古城整体风貌。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说,要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古城等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意识,这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情感基础,一定要非常珍惜,细心保护。

  此外,以世界眼光和现代理念对待古城保护修复,才能真正实现保护古城的初衷。台儿庄古城在修复之前,就十分注意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的规则,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权威组织的专家论证,台儿庄和波兰华沙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战火毁坏可以作为人类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此举为保护古城、吸引游客奠定了一个高起点平台。

  第三,古城保护修复,一定要以人为本、与民生需求紧密结合。有人居住方能形成“城”,有商业交易方能形成“市”。

  平遥古城自1997年成功申遗10多年来,城内5万多居民已经迁出一半,但仍保留了约3万居民和外来经营者在古城和谐共处。台儿庄古城在保护修复中,造“城”先造“市”,如今,这家投入运营仅两年的古城,不仅保护了文物,每年吸引300多万游人,还带动枣庄10多万居民增收就业,促进了富民就业和海峡两岸交流。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