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1日05:28 来源:重庆日报
5月20日西南大学相关人员正在介绍长江珍稀濒临灭绝的鱼类标本。记者郑宇摄。
本报讯 (记者 张亦筑)“近年来,由于捕捞过多、河流环境变化等原因,使得许多珍稀鱼类大幅减少,尤其是白鲟、达氏鲟已经功能性灭绝。”5月20日,在位于西南大学的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市民参观了1000多种鱼类标本,其中不少珍稀鱼类都处于濒危状态。
“所谓功能性灭绝,就是达到一定年限没有在大自然中出现过,生存的条件基本不具备了,很难再繁殖起来。像野生白鲟、达氏鲟已经超过10年没有见到过了。”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实验师蒲德永称。此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也已濒危。
蒲德永表示,不光是这些珍稀鱼类,现在连很多经济鱼类也在逐渐减少。“岩原鲤是长江中特有的一种经济鱼类,以前每年三四月份都能看到很多,市面上售价在40-50元一斤,但现在价格上涨到200-300元一斤,翻了不少,这就是岩原鲤数量锐减的缘故造成的。”
据了解,仅以前在嘉陵江合川至北碚段的两个主要产卵场,一年约有五六十尾的江团,现在基本上也没有了。蒲德永说,修筑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可能会导致鱼类的产卵场发生变化。由于其本身繁殖能力较低,且产卵条件高,一旦产卵场发生了变化,就会大大地降低其繁殖量。
蒲德永呼吁人们不仅要保护好珍稀鱼类,也要尽量保护好经济鱼类资源。“每年2月1日至4月30日是禁渔期,也就是长江、嘉陵江主要经济鱼类重要的繁殖期,这段时间一定要真正做到禁渔,禁止捕捞和江边垂钓等。”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