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地铁站里的“蝴蝶”乘客

2013年05月21日03:37    来源:北京日报

  蝴蝶效应,字典里的解释是:初始值的极微小的扰动而会造成系统巨大变化的现象。解释得文艺些——“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在人潮汹涌的地铁站里,每逢早晚高峰,总能碰到几位“蝴蝶”乘客。

  早上8点多,一辆地铁列车缓缓驶入13号线东直门车站。透过车窗玻璃往里瞅,车厢里挤得塞根针都难。

  车门打开的瞬间,代班站长安雅静左手抱在胸前,右臂半张开,顺着门边儿逆着人流钻进车厢,大声喊:“终点站到了,请乘客抓紧时间下车!”

  一位二十多岁的姑娘坐在椅子上,纹丝没动,戴着耳机,举着手机看视频。“请您配合,抓紧下车,列车站停时间有限。”安雅静经过她身边时,加大嗓门儿说了一句。

  姑娘抬头看了一眼,车厢已经空了,最后四五位乘客也已经走到了车厢门口。“这不是还没下完呢吗,催什么催呀?”她嘀咕了一句,坐在椅子上慢吞吞地缠耳机线。

  安雅静在车厢里一溜儿小跑,一会儿弯腰捡起一只还剩半瓶的矿泉水瓶,一会儿将车窗缝里插着的小广告拔出来。一回头,姑娘刚起身,一步一顿地往车门走。

  安雅静没言声儿,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她身后,用“气场”压着姑娘加快脚步。两个人下车后,姑娘回头瞪了她一眼,骂了一句:“毛病!”

  “这算客气的了,我都习惯了。”安雅静从十八九岁就开始在地铁工作,工龄将近30年,每天,她都要应对各式各样的“蝴蝶”乘客——他们因个人原因耽误了发车,导致远端车站不堪重负。

  这不,刚过了几趟车,又碰上一位老大妈,拉着双轱辘的小车下车。结果车轱辘卡在了列车和轨道中间的缝儿里。站务员路立萍和老太太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没能把车拽出来。一起值班的还有一位小伙子,赶紧找来备用锤子,连砸带踹还是没成功。眼瞅着站停时间快到了。路立萍灵机一动,喊来还没来得及离开站台的乘客,大家一起使劲儿,利用列车在轨道上左右摇摆的幅度,推斜了列车,这才把轱辘拔出来。

  列车准时开走了,几名值班员一人急出一身汗。

  在我这个外行眼里,列车进站,耽误个半分钟一分钟的,能是多大的事呀?

  站里的行车调度员给我算了笔复杂的账:13号线东直门站是终点站,下一站是柳芳站。列车从柳芳站开行到东直门站大约需要2分钟,早高峰时候列车发车间隔也就2分多钟。可是列车开到东直门站,要在30多秒内完成车厢简单保洁,之后进入折返段掉头,重新发车。整个过程严丝合缝,分秒必争。如果有一名乘客耽误了一秒钟,下班从柳芳站驶出的列车,就只能在隧道里等待,一车上千名乘客都得陪着。

  这还是对一个车站的影响。放到整条线路上,早高峰7点到9点,大约发车37列。如果第10辆列车晚点了,意味着后边二十多辆车都要受影响。“地铁不像公交车,能超车。赶时间也得一趟压一趟。”

  这就是为什么地铁经常出现一个站发生1次三五分钟的小故障,十多站外,列车发车间隔就有可能被抻长到10多分钟甚至20多分钟。地铁1号线就曾出现过西单站一趟列车故障,后续列车在复兴门站停了近十分钟。再往西,南礼士路站、军事博物馆站地铁站入口近1个小时只允许出站,不能进站。

  这就是地铁站里的“蝴蝶效应”,一位乘客耽误半分钟一分钟,远端地铁站就可能采取站外限流措施,成百上千名乘客早高峰出行就会受影响。

  下班时,看到东直门站几位年轻的站务员扎在一起看一个视频,一名女士等候晚到的朋友,挡在地铁车门处不让车门关闭。列车无法启动,这一情况惹恼了车上的一位乘客,结果这名女士被他一脚踹到了站台上。

  据说事发地并非北京,甚至不是国内,而是在法国地铁站里。但这丝毫不影响几位站务员展开热烈的讨论,“耽误大家,活该被踹。”“我也赶上过这样的,关门铃响了,他把胳膊伸到车门里,招呼朋友赶紧上车。”“这无影脚太暴力了,还是应该以劝阻为主。”……

(来源:北京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