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0日05:02 来源:重庆日报
农村留守儿童图书室
农村寄宿孩子整理宿舍内务
新建寄宿制小学学生宿舍楼
学生喝上营养奶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之首,可见教育是最基础的民生,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根本的民生。万盛,作为重庆新成立的经开区,要实现一流的发展,必须首先着眼民生,这就需要一流的教育作支撑。
“兴区必先兴教,富民必先重教”在万盛全区上下已形成共识。从营养工程、贫困学生资助、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到农村学校寄宿制建设等,所有涉及到的民生问题,都倾注到了万盛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万盛,正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大步行进在义务教育均衡建设的道路上。
食堂饭菜真美味,爱心午餐好营养
——营养工程在万盛实现全覆盖
“今天的红烧肉特别好吃。”一边吃饭一边和同学说话的万盛经开区金桥小学五年级学生廖星易说。今天的饭菜,不仅有红烧肉,还有豆腐、青菜,学校还为孩子们熬制了骨头汤。“食堂比家里吃得还好,就像我们的营养加油站。”学生们吃得特别开心。
学校食堂不仅饭菜可口,从今年新学期开始,食堂面貌也焕然一新,打饭的窗口低了, 更加方便工作人员为孩子们递饭,也让孩子们更方便地接饭。为了让孩子们吃得卫生健康,厨房的加工间、储藏间、留样室等操作区域也更加精细化。“学校对食堂食品实行统一采购配送,并开设了营养配餐计划,孩子们每顿饭都坚持一荤两素一汤。”学校负责人介绍。不少学生家长也表示,这样的食堂既保证了学生的营养,又能满足学生口味,还经济实惠、干净卫生。今年寒假,学校先后投入14.1万元对食堂进行升级改造,新学期开始,惠及全校200多名学生。
在万盛关坝小学的食堂,留样柜里保存着当天早、中、晚餐的样品,并将留存48小时。此外,学校食堂还有食品留样登记册、索票索证检验报告、过期变质食品登记册、消毒登记册,详细记录了每天的供餐及饮食安全情况。
像这样安全、营养的食堂,在万盛很多学校都已建成。据悉,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万盛就对辖区内的中小学实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其主要内容是营养餐。“我们对营养餐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和营养。”万盛经开区教育局负责人说。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本钱,万盛经开区健全完善了学生营养工程管理体制,特别是农村学生营养得到极大地改善。“孩子在小学、中学阶段,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合理的营养搭配,能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万盛经开区教育局负责人认为,这也是万盛在进行教育民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为切实落实“营养工程”这一教育民生举措,万盛在财政不太富裕的情况下一次性投入600万余元,对辖区内学校食堂进行达标改造。目前,通过区食药监局检查验收达B级以上标准的食堂已有22所,其中关坝小学等6所学校食堂达到A级标准,剩余学校食堂的改造将在今年暑期完成。值得一提的是,万盛开展的营养餐安全性还得到了市学生营养办督导组的高度肯定,并称万盛经开区学校食堂改造工作值得推广。
与此同时,为切实提高学生营养和身体素质,从2011年开始,万盛每年投入320万余元,为近7000名入园幼儿、22000多名中小学生每周免费提供两盒营养奶,1500名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贫困生还能享受到免费爱心午餐,营养工程计划已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全覆盖。
学校发的新衣新鞋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关爱制度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好久都没有穿过新衣服新鞋子了,谢谢老师。”当万盛经开区新华小学校长左其刚把新衣服、新鞋子为一年级的留守儿童汪小雪穿上后,小雪羞涩地小声对校长说。
原来,这是学校专门为75名留守儿童举办的“这个冬天不再冷”关爱活动。活动中,学校校长、书记亲自为孩子们穿上学校送的新衣、新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学校的关爱,温暖过冬。在新华小学,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来没有停止。学校为每个孩子都建立了随身的亲情连心卡,卡上有两位代理家长的电话。作为代理家长的王洪波老师还把自己的“孩子”李兴义带回家,和女儿一起玩耍,让她感受家庭的温暖。每周,孩子们还能在亲情室用电脑、电话和父母联系。“虽然爸爸妈妈没在身边,但是在学校经常都能和他们联系。”亲情电话让孩子们在学校不再孤单。
在万盛,每到节假日、寒暑假,教育局、各个学校都会组织相应的联谊活动。如中秋节,青年小学和青年镇政府组织留守儿童一起团圆,香甜的月饼、甜甜的西瓜、丰盛的晚餐,让孩子们在学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父母般的关爱。还有诸如健康知识讲座、亲子运动会、演讲比赛、书画展等,让留守儿童在学校的生活也很丰富多彩。
“关爱一个留守学生,就是关爱一个家庭,就是优化一个社会细胞。”万盛经开区教育局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关爱留守儿童是万盛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教育民生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促进万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只有解决好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才能让万盛的教育民生事业健康向前发展。
为此,教育局专门规定,各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建好用好留守儿童“亲情室”,实现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全覆盖,解决好1968名留守儿童管教问题,并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确定了代理家长1656名。
据悉,早在2010年,万盛就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教育系统资源丰富的优势,扎实开展‘留守儿童’民生工程建设,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要求。目前,万盛已营造起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留守儿童寄宿制比例得到稳步提高,实现在校“留守儿童”受关爱面达到100%、行课期间教职工担任代理家长面达到100%的“双百”工作目标,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贫困学生资助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一件新衣服、一个新书包,这对很多孩子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对于万盛经开区中盛小学二年级(4)班的龙庭棚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奢求。
龙庭棚家在金桥镇,为让他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父母举家来到万盛城区打工。后来,爸爸因病常年住院治疗,妈妈每月1000多元的打工收入成为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对于这个孩子,老师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学校年级组长龙吉涛和校警姚能丽联系到了工商银行的张行长对龙庭棚进行长期资助,不仅为他带来了新书包、新衣服,还有500元现金。穿上新衣服的龙庭棚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班主任老师说,他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爱干净,也愿意与同学们交流,上课举手发言更积极了,作业也完成得更好了。
像龙庭棚这样的孩子,万盛还有很多。一方面,经开区发动社会力量,鼓励爱心人士积极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另一方面,教育局及时设立了学生资助工作机构,负责学生助学日常管理工作,使教育民生工程从组织上得到了保证。
“对贫困学生加大资助力度,保证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既是促进区域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是经开区教育民生真正惠民的重要体现。”万盛经开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万盛经开区多次对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进行完善,进一步推进了普惠制幼儿园建设,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据统计,经开区义务教育阶段共计21092名学生,目前已全部免除杂费、全部提供免费教科书,还为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受惠学生达3300多人。
同时,对中职学生实施免费教育。在万盛职教中心,专门为贫困学生增设了近50个勤工俭学岗位,针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校服减免,总金额达到2.4万余元。在对重庆籍困难中职生发放的助学金中,仅2012年全年就达到229.6万元,受惠学生达2230余人次。
“2012年,我们在对普通高中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中,为城乡低保家庭困难学生免除学费92.82万元,惠及学生1140余人。”万盛经开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为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228万余元,受惠学生3040人。争取中央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普高品学兼优困难学生50人,资助金额10万余元。此外,资助困难学前儿童1175名,发放保教费和生活费补助共计115万余元。发放高校困难学生助学贷款1339万余元,受益大学生2240多人。实施“你上学,我送行”资助困难大学新生路费活动,全年发放路费2.85万元,让45名学生顺利跨进大学校门。
>>>链接
寄宿制学校实现乡镇全覆盖
2012年秋季开学,关坝小学240名住读生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家”——刚竣工的学生宿舍楼。
学生宿舍由生活教师服务室、寝室、盥洗室、卫生间组成,每个学生还有存衣柜。“学校的住宿条件比我家里的条件还好,又有老师们的悉心照料,我把孩子放在学校住读非常放心。”当有老师问及家长是否担心孩子住读时,学生家长放心地说。关坝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了学校办学规模过小、服务半径过大以及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直以来,万盛经开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2012年,共计投入资金1450万余元,重点建设3所寄宿制学校。其中,关坝小学投入600万余元新建学生宿舍及食堂2850平方米;东林明德小学投入250万余元建设学生宿舍1350平方米;关坝中学计划投入600万余元建设3750平方米宿舍楼一栋,已于去年10月开工建设。3项工程完工后,将解决3所学校475名留守儿童吃饭和住宿问题。
据悉,近3年来,万盛经开区教育局(原万盛区教委)先后投入6097万元建设寄宿制学校,新建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33668平方米。现在,万盛经开区每个乡镇都有1至2所寄宿制学校,共计已达到20所,实现了寄宿制学校镇级全覆盖,为14000余名在校学生和16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文/余麗柃 姚希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