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聚焦西南地区水泥产能过剩●思辨篇

怎样看西南地区水泥产能过剩?

2013年05月16日08:54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过剩与否的思辨中,企业生存、政府业绩、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都像摆放天平两端的砝码,如何把持平衡?如何正确抉择?如何判断利弊?似乎都是难解的话题

西南调研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出自一位已经全面停产的水泥厂老总之口,语气无奈到令人心酸:“不少同行都以为西南地区的水泥企业日子最好过,其实过得苦呀……”

这家水泥厂在贵州遵义一带,当年取名“新双龙”,颇有豪情万丈之意,曾因在遵义建成第一条新型干法线而成为模范,风光一时。

当我们来到厂区时,厂区依稀遗留着当年的风采,但却寂静无声。“我们是产能过剩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新双龙老总如是说。

由于水泥的运输半径有限,西南山区天然形成的隔断,被看作是防止水泥企业入侵的有效屏障,水泥产能过剩也许不会像平原地区那样严重。但一位身处四川广安的企业家却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一定是全国水泥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尤以川、贵、滇三省为重。”

当然,在产能过剩阴影的笼罩下,也不乏风平浪静的个别案例。在云南,有一家上世纪30年代诞生的大型钢铁企业,名为“昆钢”,2000年前后进军水泥板块,水泥事业一直风生水起,即便在去年水泥行业整体低迷的日子,1000万吨的年产量也销售一空。

昆钢水泥负责人认为,西南地区的水泥产业并不存在绝对的产能过剩,这只是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相对问题。淘汰落后产能一部分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监管,更大的一部分则需要市场化竞争去淘汰。而无论是淘汰落后产能,还是实现节能减排,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用大型生产线等量取代小型生产线,都是无法改变的趋势。

丰富原料

是经济推手还是过剩祸首?

贵州和云南的石灰石资源非常丰富。生产水泥几乎成为贵州最大的经济支柱。

“这里工业配套不足,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环境又不好。政府要成绩,当地人要挣钱,惟一能找到的可用资源只有石灰石,那就建水泥厂吧。有些地区方圆50公里就有好几家小水泥厂,而那些地方也不建高楼大厦,你说生产出来的水泥卖给谁呀?”贵州赛德水泥企业总经理金勇坤说得很激动。

据水泥企业经营者讲述,目前,贵州有很多石灰石矿山,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都被不同的水泥厂、不同的生产线占据,一座山几乎要被挖平了,却依旧阻止不了新建生产线的亢奋脚步。

“当地的政府也很为难,多年前,有些贫困县依靠发展水泥的确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很快就坠入了产能过剩的深渊。”金勇坤说。

近几年,贵州省政府及各地市政府也在寻求更多可用资源发展当地经济,比如旅游业、食品业、林牧业等,试图将当地人对石灰石的依赖尽量降低,在更多元化的领域内寻找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借助省会及省内大城市加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改造或新建低碳绿色建筑的脚步日益坚实,一方面可以带动全省多元开发和发展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因大量挖掘石灰石矿山,又因挖掘不科学而造成的难于复垦的现状,尽可能地恢复贵州原本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

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究竟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还是导致水泥产能过剩的罪魁祸首?无论是福是祸,并不在于天然资源的本身。如何合理地运用使之成为财富,才是真正需要求解的课题。

水泥企业

生存为主还是生态优先?

早在2000年之后,中国第一轮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开始在全国水泥企业普及的时候,云南省几乎每个县有一个立窑厂,年产在10万吨至20万吨,似乎小日子过得还不错,而倘若新上一条日产2000吨的新型干法线,年产就在60万吨,突然间增加的水泥产量,在云南山多地少的县里,总让企业老总有些迷茫。

关键是立窑的年产量小,大多水泥企业的原始积累并不丰厚,新型干法线的占地面积大,新上一条新型干法线,企业就要重新辟出新地,而建新线的成本很高,企业老总为此感到巨大压力。

于是,云南水泥企业都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想出一些对策。比如,批大上小,批一条日产2000吨的新型干法,暗地里只建日产1200吨至1500吨的新型干法,同时,立窑依旧保持着运转。

2009年之后,云南省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外省的水泥大企业纷纷入滇,新型干法大生产线也开始在云南生根结果,并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显现出了大企业大生产线的威力,无形中令第一轮上了小型生产线的当地企业受到挤压。

本地企业家于是又纷纷上报批线。此时,全国水泥产能过剩已现端倪,国家关于遏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38号文即将出台,上新线的批文十分严格。

为了上大生产线,部分当地水泥企业经营者开始想对策,结果就形成了批小上大的逆转局面,批一条日产3000吨的新线,实际建的却是日产4000吨的更大的生产线。

在“求大”的过程中,不少偏远地区的水泥企业继续保留立窑,于是,当地很多城镇出现了大型新型干法线和早已被列入淘汰行列的立窑共存的现象。

云南澄江华荣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文光曾用蝴蝶效应来比喻如今云南水泥企业的现状,因为云南省要发展旅游业,在2008年以后开始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导致当地水泥企业一窝蜂上线,这是造成今天产能严重过剩的原因之一。

“产能过剩之后,这些水泥企业又活不下去了,企业就要辞退员工或者减发工资,员工因此消极怠工,企业面临破产,大量的当地百姓失去工作。于是,企业就开始想办法挣扎着活下去,因为没钱建新线,想方设法保留落后生产线,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文光说。

不过,当大规模基建项目告一段落,水泥产能过剩的影响便迅速凸显——不仅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那时候兴建的水泥厂和成百上千的员工,如今也将面临破产和被迫待业。通过什么方式既能关闭或淘汰当时兴建的小水泥厂,又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由此带来的社会隐患,是摆在当地政府和相关水泥行业人士面前最大的难题。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