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中国组织人事报》

领导者讲话须注意“四要四忌”

李亮学
2013年05月15日16:1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讲话,体现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水平。领导讲话,能否深入人心,使听众心服口服,从而感染听众,这就要求领导者注意一些技巧和方法。

要讲短话,忌长篇大论。有的领导认为,对部属讲话,似乎讲得越长,越能显示自己的水平、权威,部属听进去的东西也越多。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明智的。其实,“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要想受到拥护、欢迎,使讲的话大家愿听能听进,重要的在于讲话言之有理、有情、有味,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精炼的富有哲理的语言把问题说清楚。讲话短而精彩,反而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精彩的发言无需长篇大论,短小精悍往往更有力。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即席讲话《为人民服务》仅800多字,堪称讲话中的经典之作。领导者讲短话,就必须作充足的准备。有人曾问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准备一份10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他回答:“两个礼拜。”“那准备1小时的演讲稿呢?”“一个礼拜。”“如果准备2小时的讲稿呢?”,“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因此,简短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短”,而是内容上的高度凝练,是短少精悍而内涵丰富的集中体现。

要讲真话,忌虚情假意。古今中外,坚持真理、敢讲真话都最受人尊敬、被人称颂。在“大跃进”那个特殊的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说:“我们共产党人最讲实事求是,最提倡敢讲真话,这一点是我们的长处。假如你叫我去讲假话,昧着良心、不顾事实地瞎说一气,我不干……”,这突出地表现了彭德怀将军的高风亮节。然而,在少数地方和部门,领导者不愿或不敢讲真话。他们喜欢报喜不报忧,对成绩、对功劳说起来是无所顾忌,极尽渲染之能事,对群众的苦与痛、基层的忧与愁,则是能掩则掩、能盖则盖。少数人为了个人的升迁,有意夸大政绩,导致“政绩”中的水分一大堆。其实,领导者讲话,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开门见山,不隐恶、不饰非;就要像巴金说的一样“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就要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也不缩小,特别是对问题要切实找准原因,不怕亮丑,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就是要真情实感,推心置腹,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着边际的话。

要讲通俗话,忌高深莫测。一般来说,讲话通俗些,适合人的听觉需要,适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但是,通俗并不是庸俗。它主要是指语言的朴素、自然,接近大众,不装腔作势,不故作斯文,没有八股腔调,更没有呆板的说教,而是带着感情讲话,语言通俗易懂,亲切入耳,内容入情入理,具有感染力。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抗大”讲哲学,“抗大”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没念过几天书。于是,毛泽东就把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在讲《矛盾论》时,他举了鸡蛋因得适当温度而变化为小鸡,而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小鸡的生动例子。讲《实践论》时,他举了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毛泽东举这些生动的例子,让所有的人都能听得懂、记得住,很受欢迎。因此,领导讲话,不管面对的是普通群众,还是基层干部,都应力求通俗。即便面对的是有一定层次的领导、知识分子,如果张口闭口尽是些生僻怪异、晦涩难懂的词语和术语,也会影响讲话效果。

要讲趣话,忌枯燥无味。有一次,一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周总理风趣幽默的回答,令所有在场的人不得不佩服。然而,现实工作中,有的领导讲话,枯燥无味,致使很多人深受听会之苦,甚至有人为躲避,请假、会上打瞌睡、玩手机游戏、频频借故出入会场。其实,精彩的讲话要有生动性,应尽量运用形象具体的材料来说明问题。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需要使用易被对方接受、鲜明生动的语言,而忌讳那种干涩难懂、空泛乏味的说教。要有知识性,善于渗透知识性、科学性的内容,给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让人感到“听有所获”,而不是“白听了”;要有时代性,讲话要洋溢着时代气息,不断吸取发展着的、创造性的思想营养和语言营养成分,让语言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不能尽是老掉牙的话语。(作者系湖南永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中国组织人事报》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