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13日05:09 来源:重庆日报
本报记者 颜安
“老婆、小孩都在城里住着,我虽然在山里养羊,但时不时也能回家,日子总算好了。”5月7日,云阳县黄石镇铁炉村十六组村民刘代祥一边将羊赶进圈舍,一边对记者说。
刘代祥是一名返乡创业者,在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下,他在山间修起了700平方米的圈舍,看着山羊渐渐长大,他感到自己的生活还能再上一层楼。
“一个人就业,就意味着一户人脱贫。”云阳县委书记张学锋说,基于这种思路,云阳通过发展牛羊、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催生了8728户大户,带动4万多村民摆脱了贫困。
穷孩子当上养殖场老板
刘代祥以前是个苦孩子,3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一个人带大了他们5个小孩。
15岁,刘代祥就辍学到沿海打工,起初他在一间针管厂选针头,每月工资200元,除去自己的生活开销60元,剩余140元如数寄给母亲。后来,他陆续干过许多工作,扛过水泥、当过服务员,直到10年前,他终于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温州开了一家小饭馆,才逐渐摆脱拮据的日子。
在外打工不可能一辈子。2011年,经过几番思索,刘代祥回到了老家,寻思着发展什么产业。他注意到,不少人迁到了山下,不少地空了出来,其中一块草量充足、水源较好,非常适合放养山羊。于是,他向村里、镇里表达了创业的想法,这与镇里的思路不谋而合——2011年,刘代祥在铁炉村建起了自强山羊养殖场。
刘代祥引进的是波尔山羊,以放养为主,饲料为辅。小羊饲养8个月左右就能长到90-100斤,按照市场行情,一只商品羊的价格约1000元。他目前的年出栏量约500只,每年毛利50万元,除去成本,净利润还有约40万元。
“所以,我在城里买起了房子,孩子也在城里上学,苦日子总算过去了。”他说。
第一产业是扶贫主力军
在云阳,还有千千万万个“刘代祥”,他们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依靠自身努力成为大户,不仅脱了贫,也带动乡亲们增加了收入。
“第一产业,是扶贫的重点,这是由我们县的实际决定的。”张学锋说,云阳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山地占绝大多数,住在山上的农民既是扶贫的对象,又是脱贫的主力,因此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必须依托山地经济。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云阳将重点放在了发展大户上,通过大户带动村民就业,从而助推脱贫。
“帮扶大户,我们有不少政策。”云阳县扶贫办主任张湛勇告诉记者。贫困农户创业,可以通过互助资金扶贫协会贷款,方便简洁,利息很低;对于如刘代祥一样的养殖户,只要圈舍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存栏量达到250头以上,就能申请到一笔25万元的补贴;此外,根据饲养规模,该县扶贫办和畜牧局还将提供牧草种子补贴,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难题。
到目前,云阳已有山羊基地乡镇15个,肉牛基地乡镇10个,山羊、肉牛饲养量分别居全市第一和第二位;种养大户发展到8728户,其中养羊50只以上的2100户、养牛20头以上的1200户、种植中药材10亩以上的630户,4万多村民或务工、或成为种养合作社的一员,顺利摘掉了“穷帽”。
村民依靠产业挣钱
叶德平是黄石镇铁炉村人,今年51岁,过去在家里搞传统的粮猪产业,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而刘代祥回乡建山羊养殖场需要些工人,叶德平与他相熟,顺理成章地被雇佣。
“每天的工资是100元,一个月大概上班25天左右。月收入2000多元,赶得上在城里打工呢!”他说。
凤鸣镇阳凤村村民邹兴立,同样也是受益者。“我们这里,茴香是主要项目,我把家中的3亩多土地全部流转出去种茴香,自己则在基地打工挣钱。”他说,在基地打工一天可以挣60元,加上土地流转租金,一年收入上万元。
“农业和其他产业不一样,一方面要抱团发展应对市场波动,另一方面要有好的技术来提高劳动效率,进而提高产出比,因此发展大户,进而带动村民,实现技术与市场双赢,这是上上之选。”张湛勇说,村民的收入,不外乎分为财产性收入、产业发展和务工三大块。通过大户带动,农民一方面可得土地租金,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劳务收入,再加上农民能从县里组织的培训和大户那里学到先进技术,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他还表示,除了合作社外,大户与农民之间还可以发展多种合作关系,例如借羊换羊、租借羊圈养山羊等,这样一来大户扩大了生产规模,农民则减轻了资金压力,一举两得。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