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故宫的解决方案是,未来在整个紫禁城密集加装高清晰摄像头,加派视频监控管理人员,确保100多公顷范围无“死角”,全覆盖。文物,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18世纪英国制造。记者昨天在翊坤宫看到,这里已经恢复正常参观,打碎的玻璃已经临时补好,但不见文物踪影。原来它被运到故宫地库进行修复。这座钟表,从侧面看,底座完好,但脖子歪了,局部脱节、变形。故宫文保科技部副研究员王津正在修复:
王津:修复呢,就是拆开以后清洗、整形,这些玻璃水法可以粘接配备,因为现在我们库里还有一些老的材料,需要配还是修,根据情况再定。
记者:能完全修复吗?
王津:应该没问题。
记者:大概多久啊?
王津:这个时间得看了。估计几个月吧,差不多,应该。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里边看机芯没什么问题,底部都没事。
疑问二:文物为何离玻璃这么近?
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本有一对儿,陈放在翊坤宫正殿两侧,玻璃后面的案台上,距离玻璃只有二三十公分,面朝游客。两三个游客趴在玻璃上,看得最清楚。这也是外界质疑的第二个问题,文物为什么会摆在距离玻璃这么近的位置呢?记者的这个疑问,单霁翔扶着玻璃讲了两点:
单霁翔:为什么人们要趴在这呢,因为里面看不清楚,如要要隔一米线,在这儿大家都从容的六个人七个人都能看。但是故宫里面的殿堂不能通电。第二个呢纠结的就是如果这个案子摆在地中间,它肯定够不着了,而且它就不符合历史真实情况了。
疑问三:玻璃为何这么容易被击碎?
这也就是说,现在的模样,玻璃接案台,案台摆钟表,正是历史本来的样子,真实的原状。但是第三个问题,玻璃。为什么保护文物的玻璃,这么容易被击碎呢?
单霁翔:这个窗户呢和这个玻璃都是建国以前的,这个窗框,历史的,我们希望人们看到的不是现代的东西,是感受到历史,那么感受到历史如果加装现代的玻璃,当然也不难实现了,但历史会被遮蔽一些。
短期内,为了安全的做法,是可能会加装可逆性的屏蔽窗户,待其他设施完善后,再把屏蔽玻璃卸下来。而说起长期计划,单霁翔带记者去了还没有对公众开放的青铜器馆。这里的玻璃和刚刚不一样,防弹,用铁锤也砸不碎。
故宫展览部副主任马继革:到去年的12月份,我们完成了宫殿的所有门窗的安全防护改造,所采用的材料是具有隔绝紫外线功能的防砸板。说得再白一点儿,加厚以后就是防弹玻璃,你砸砸。这个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是拿铁锤砸的。
任何事情,发生在故宫,都不是小事。即使这是一件没办法的突发事件,也极端考验着故宫任何一处哪怕很小的硬伤。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单霁翔希望,那时候,故宫的开放面积能扩大到76%。扩大,可能意味着更多的问题。但他还是坚定地表示:“绝不能因为这次翊坤宫事件,影响故宫扩大开放的决心。”(记者张庶卓 丁飞 实习记者徐子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