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笔者认为,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关键要把好“考察关”。
瞄准“关键点”,确保考察的科学性。对一个干部的全面了解,不可能经过一次考察或某一方面的考察,就能得出完整的结论。考察中,要注重干部平时德、能、勤、绩、廉的一贯表现,并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察其工作思路是否清晰,考虑问题是否具有前瞻性。要突出重大事项的考察。承担艰巨工作、处置突发事件、投身急难险重任务的关键时刻、关键场合,也就是真正检验一个干部品行修养、处事能力的时候。因此,把应对突发事件、处理重大问题、解决复杂矛盾作为识别干部的关键点,能够准确地掌握了解干部的政治立场、工作态度、现实表现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处置能力。
扩大“辐射面”,确保考察的全面性。考察干部的内容非常丰富,考察面过窄或期限过短,其考察结果就有可能失真。干部的好坏,群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只有多角度、多渠道、连续性地考察干部,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干部的动态变化,从而对干部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要向服务对象延伸。要减少“职务身份”和“双重身份”的比例,在听取“两代表一委员”、干部所在单位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服务对象延伸,让了解和熟悉干部的“知情人”和“明白人”来评价干部。考察干部,不能局限于当前,而要把目光转移至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考察中,要根据考察对象工作实际情况,实行回访考察。
拽紧“联动线”,确保考察的准确性。规范、完善、创新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考察程序,是选准用好干部和防止用人失察失误的重要保证。延长“联动线”,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评价干部的准确性。一是联合鉴定。把组织考察与听取执纪执法部门的意见结合起来,是解决干部“带病上岗”问题的有效途径。二是任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干部监督机制的一种完善,是斩断“黑手”的一柄利剑。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干部任期内事业发展情况、债权、债务、财务收支及个人廉政勤政等有关情况的审计。三是网络监督。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度,是加强对干部考察工作监督的有效途径。考察中,除一般程序上的公示外,将考察内容在网络上予以公布,确保考察质量,防止用人失察。(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宁市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