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广南地母文化三题

2013年05月05日08:01    来源:云南日报

《地母经》普千本内页

  陈应文 文/图

  一部时间标明为“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出处注明“滇省广南府(南)彰仙女山之地母庙”的《地母经》,在北京地坛公园幸逢慧眼识珠被发现后,广南地母文化由此引起各方关注。

  《地母经》版本

  目前所能了解到的《地母经》大略有三种:

  一是《玉匣记》通书中的《地母经》,即《万年历地母经》,又称《皇历地母经》或《黄帝地母经》。二是长诗体《地母经》,又称《地母传》,系民间叙事长诗,流传于湖北宜昌地区。三是寺庙社坛《地母经》,也就是“地母文化”研究课题探讨的对象,全称《无上虚空地母玄化养生保命真经》。今所搜集到的主要有广南县珠琳镇珠琳洞“亲善坛”藏本、广南县坝美镇普千“光善坛”藏本、广南县杨柳井乡宝月关关帝庙盟仙坛藏本、洛阳上清宫南无派翻印本、陕西汉中府城固县地母庙翻印本等11种版本。

  在广南县境内还保存着两套原始木雕版的3个拓印本,其中一本珍藏于珠琳镇珠琳村旁的溶洞中——珠琳洞亲善坛内,另一套木雕版的拓印本尚存2本,一本幸存于坝美镇普南村委会普千村光善坛;还有一本保存在宝月关关帝庙盟仙坛。为方便区别和记录,本文分别称为“珠琳本”、“普千本”和“宝月关本”。经研究比较发现,在滇省之外与此经关系最近的《地母经》,不仅只是出现在北京地坛公园的翻印本(简称“北京本”),还有洛阳上清宫南无派翻印本(简称“洛阳本”)、陕西汉中府城固县地母庙流传的翻印本(简称“城固本”)。这几本经书除“普千本”、“宝月关本”外,都标明“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

  地母文化概观

  广南《地母经》涉及天地(宇宙)的形成、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等广泛的社会、自然知识,可谓民间通俗百科全书,在民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地母经》又是一本寺庙社坛必备的科仪常用典籍,除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开坛必须讽诵之外,主要用于朝拜地母的仪礼。朝拜地母仪礼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八日举行,分三段进行:即开坛启经、午朝、晚朝。各时段有固定仪程。这一活动经久不衰,至今传承。

  南漳仙女山在何处

  《地母经》出处之“滇省广南府(南)彰仙女山之地母庙”究竟在哪里?对此颇有争议,笔者略作探讨。

  首先,从《地母经》的存在条件来看。昔日,广南城东北先农坛脚下的大片稻田,曾经设有“那赛”(官田)、“那仙”(神田)。每年“官家”都要派人或官太爷亲自主持举行一系列重大祭祀活动。比如三月“官撒种”、四月“开秧门”、六月“祭田公地母”、八月“尝新吃扁米祭谷神”、十月十八“庆祝地母圣诞”等。这些习俗固然自古兴于民间,但通过“官办”却增添了民众的崇敬心理,而官府则从中获取了向心力和凝聚力,扩大提升了影响力和感召力。《地母经》由于具备了这样的社会基础作为载体,官民的各自需求成为依存的条件,这是《地母经》在广南莲城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

  其次,从《地母经》的传播来分析。广南地处滇省通往桂粤的要冲,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境内驿道纵横,莲城商贾云集,有广东、江西、湖南、四川等商会设会馆常驻,成为当时南疆重镇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地母经》能传到中原京城都市乃至全国各地,是具备通达条件的。

  第三,从广南地名及其语言特征来考证。广南莲城虽为壮乡,但素来汉壮杂居,社会交流习惯双语并用,形成了广南城特定的“方言土语”,如今许多地名、生活用语仍然保留这种特点。经对照,“南漳仙女山地母庙”这一地名,是一个汉壮语音、语法混用的典型例句。表面上看,“地母庙”是汉语,“仙女山”也可看作汉语,但加上“南漳”两音就不好理解了。如果删除多余的“女”、“地母”,将汉语的“庙”还原为壮语“苗”,全部恢复成壮语则应该是:“苗仙南漳博”,用汉语直译,意为:“苗”即庙;“仙南”指管大地的(女)神即地母;“漳博”:“漳”,意思是(像)“天平(秤)”;“博”即山坡,连起来就是“天平山”。再倒译成汉语就是“天平山(管)土(地的)仙女庙”,确切的意思是“天平山地母庙”。

  经调查,广南古城东北小东门外有一座山,三峰并列,形似天平(今原貌更改),民国年间曾在此修建“南现公园”,范围包括当时的东岳庙和先农坛。“南现”是壮语“仙南”受汉化影响的倒装语;也就是“苗仙南”省略中心词“苗”(庙)的地母庙一词。这足以证明“地母庙”的具体位置。再则,《地母经》中的《纯阳吕祖序》说:“地母何力焉,何以为名?……唯女娲圣母是也。”这段话除了阐明“地母即女娲娘娘”外,还明确告诉后人“地母庙”的“详细地址”。

  作者单位:广南县文化馆

(来源:云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