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30日08:30 来源:云南日报
“给单位添麻烦了,在医院开支太大,我还是回监测站找点草药,边养伤、边工作吧。”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洪世祥对专程从昆明赶到昭通看望他的省水文水资源局局长李苦峰恳求道。
李苦峰一时说不出话来,眼里噙满泪水。他眼前的伤员全身缠满绷带,头部、颈部动弹不得。“我们水文人一定要好好向你学习。”
扎根深山,自称静修“水和尚”
洪世祥是昭通市水文水资源局的一名普通职工。他扎根深山峡谷34年,自称“静修”的“水和尚”,默默地用忠诚、无畏诠释了一个水文工作者的担当、坚守、奉献。
2012年10月8日,由于受昭通彝良“9·7”地震和长时间阴雨天气影响,距彝良县城40公里的仙马水库出现险情,严重威胁水库和下游数万人生命财产安全。当晚,昭通市水文水资源局决定由该局水文监测科副科长彭德才带领富有抢险经验的洪世祥、李文达、宋荣,组成水文监测小组前往仙马水库监测水情。
9日中午1时30分左右,载着监测小组的皮卡车行驶到一个弯道时,被一辆迎面占道、快速行驶的越野车撞击,翻下40多米高的山坡。洪世祥身受重伤,生命垂危。
“抱着昏迷中的老洪,望着头部还在汩汩流淌的鲜血,到底能不能救得活,当时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彭德才回忆说。由于救援及时,洪世祥等伤员转危为安。
想听人的声音,就自己吼几声
两山夹峙,抬头一线天;孤零零的人,孤零零的房……这就是洪世祥工作生活了13年的小海子水文观测站。
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小海子水文站,坐落在巧家马树乡海拔2400多米的山谷内,这里常年阴雨绵绵,方圆5公里内没有人烟,是昭通市水文水资源局最为艰苦的地方。
1979年12月,刚参加工作的洪世祥被分配到小海子水文站工作。
“房子破点、小点没关系,最难受的就是单调和寂寞,那时生怕见到人不会讲话。”回忆起在小海子观测站工作的13年岁月,洪世祥感到最不适应的就是白天几乎见不着人,晚上更是连个人影都见不到,往往七八天都讲不上一句话。“为了能够听到人的声音,我每天都对着空旷的山谷吼上一阵,哦,哦……”
在建设炉房水库专用站时,洪世祥怀揣2000元建站经费只身从小海子翻越百草坪到炉房河。没有住处,他就在炉房河边找到一处洞穴式山崖,用竹篾笆和牛毛毡搭建窝棚,一住就是两年多。
由于有了翔实的水文资料,巧家县建起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件水利工程——炉房水库工程;2013年,就在小海子水文站上游10公里处,投资3亿多元的巧家县又一骨干水利工程——小海子水库正在热火朝天施工中。洪世祥和他的同事们长年坚守测量的水文数据派上了用场。
面对急难险重,他说“没问题”
矮小、瘦弱、头发花白、满脸是笑,这是洪世祥给人的第一印象。
单位有事,只要安排给洪世祥,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总是说“没问题”;同事有事只要向他开口,他总是说“没问题”。久而久之,“没问题”成了洪世祥的口头禅。
2004年12月底,为完成镇雄县赤水河流域的水功能规划,昭通市水文水资源局将李兴焱、彭德才、洪世祥等5位精兵良将编进项目野外测量组。赤水河两岸多生灌木,荆棘密布河岸,两岸岸坡多为“一刀切”绵延陡崖,人迹罕至,测量条件十分恶劣,找点立尺十分困难。为找到最佳控制点,洪世祥时而攀岩、时而趟水,一天下来全身都是湿漉漉的,手脚裸露处刮痕密布,同事们都建议他找医生治疗一下,洪世祥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没问题,我皮肤好,过一晚上就好了”。
2012年6月,镇雄黑树镇母享河苏木专用测站要在悬崖峭壁上建测流取沙缆道,面对多个专业打孔和爆破施工队伍现场查勘评估后均表示无力完成的情况下,洪世祥站出来说:“没问题,我以前在其他测站遇到过这种情况,我有办法。”当看到洪世祥手持四五十斤重的风镐像壁虎一样吊在半空中悠来晃去凿岩开坑时,大家担心他的安全,要让年轻人替换他,洪世祥依然说:“没问题,我以前在其他站干过,比你们有经验。”
参加工作34年,辗转10个基层测站。由于工作出色,洪世祥和他所在的测站先后多次获得省、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如今,洪世祥嫌住在医院医疗费太贵,伤未痊愈就坚持回到了鱼洞水库水文站,一边用中草药治疗,一边坚持工作。
本报记者 蔡侯友 谢毅
(来源:云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