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30日08:10 来源:重庆日报
(上接1版)
巫山、奉节,虽与巫溪毗邻,却少有游客由此过来。2011年底,巫山曾开通了到巫溪的旅游大巴,结果因游客太少最终惨淡收场。
去年,巫溪接待游客185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奉节接待游客60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55亿元;而作为全市唯一的“中国旅游强县”,巫山去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0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4亿元。虽然看起来“各有斩获”,但三县相互共享的游客很少。奉节、巫山的游客主要来自传统三峡的“过境游”,旅游给当地仅带来微薄的门票收入,综合效益并不高。
作为旅游资源富集县,去年三县共接待游客128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15亿元,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仅占全市的4.4%和2.7%。
这与当初倡导打造旅游“金三角”的初衷相去甚远。
“‘金三角’还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实质性推动。”奉节县旅游局纪检组长田发平说,市级层面没有一个统一的“号令”,三地在开发建设、旅游营销等方面还是各搞各的,没形成合力。
“联席会在巫山召开过2次,在奉节召开过1次,提出‘共通信息,共同宣传,无障碍旅游’,还发表过宣言。但这基本上没发挥作用。”巫山旅游局副局长张平说,到现在为止,三县之间还没有一条成熟的旅游线路。
交通壁垒是主因,为争利益相互“拆台”
“山路走起来好辛苦。路上的时间太久,来一趟实在不容易。”资深旅游人士盖艳峰曾作为国内知名旅游产品某网站专家,专程考察过巫溪旅游资源。她说,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独特性和可进入性都很重要,游客希望“快进、快出、慢游”。
“交通壁垒是主因。”巫溪县委常委李先斌说,“金三角”内景区虽相连,但没有一条可直达的旅游交通道路,互通的可进入性较差,断头交通制约“金三角”发展。
奉节、巫山之间有长江黄金水道。渝宜高速巫山段通车后,奉节至巫山陆路交通已从原来2个小时缩短到上下高速1个小时。但从巫山至巫溪,水上交通要5个小时,陆上也得3个多小时。而从奉节到巫溪,陆路交通至少要3个小时,路窄、弯多、坡大,沿着大山转圈圈,转得人迷迷糊糊。
严重的“本位主义”,加之三地没能建立利益分配协调机制,也是导致旅游“金三角”难以构建的原因。
巫溪县旅游局局长江莹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巫溪游客坐游船沿大宁河而下,到和巫山接壤处,要多给20到50元景区门票。“一开始,连巫溪本地人都要收,后来经过协调,本地人出示身份证才不收。”
为大宁河景区内门票收费,巫溪、巫山扯皮不断。2005年,巫溪曾推出“宜昌-奉节-巫溪-巫山环线游”,只搞了3天就停止了接团。“领导多次协调,现在仍存在问题。只不过大宁河旅游没兴起,所以搁置争议了。”江莹说。
还有个小插曲颇值得玩味。巫山、巫溪曾为过境铁路争执,发动网络投票。“巫溪53万人,投票的有37万人,有的在外地打工的,路过网吧,都要进去为巫溪投两票。”巫溪宣传部副部长余明芳说,就是没人想过,铁路可以从两县之间过。“这反映了各自为政的心态,无论民间,还是官方。”
经济总量小,三县更青睐“大金三角”
巫山县委书记何平认为,“金三角”的问题,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经济总量小,“都是穷哥们,怎么靠得近。”
财政穷县、移民大县、脱贫难县。这是位于秦巴山区三县共同的“家底”。
去年,巫溪、巫山、奉节GDP分别为53.11亿元、70.35亿元、144.57亿元,在全市38个区县中,分别位列37、36和27。三县加起来的GDP总和尚不敌綦江一个区,仅能排到第16位。
旅游业是“注意力经济”,需要强有力的宣传促销。去年,巫溪县用于营销的经费,不到200万元。“去年巫溪财政收入仅8个亿,把裤腰带系紧了搞旅游,还是难。”江莹说。
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导致“金三角”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点品质不高、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够突出、吸引力不足。
在重庆六大旅游精品景区中,奉节占了2个。田发平说:白帝城是全国第一批4A级景区,如今同一批的全都5A了,白帝城还正在申5A,而天坑地缝还正在创4A。
和小“金三角”相比,三县更青睐于打造“大金三角”——从湖北宜昌到“两巫一奉”再到湖北十堰。这样,更能傍上三峡大坝、神农架、甚至武当山的“粗腿”。
巫山县副县长贺玮说,巫山正处于大小“金三角”的核心,目前做“大金三角”文章更多,与神农架、三峡大坝景区,每年都会在一起开会。“小‘金三角’多是山、水、峡,‘大金三角’景区互补性更强。”
贺玮告诉记者,现在每天从长江来巫山的游客不到200人,而从高速公路来的一天有4000人。去年国庆,他曾亲自去高速路口数车,一个小时内有100辆车自驾游,其中仅20辆到巫山,其余的都是到神农架。巫山今年提出的目标是要达到接待游客85万人,而神农架每年有130万人去旅游,“现在最主要的是先把外面的客人吸引过来,把蛋糕做大。”
“巫溪历来为秦楚之门,一脚踏三省,现在受制于交通,在重庆是最边缘地带。如果跳出重庆来看,站在‘大金三角’的角度,巫溪就由边缘变成了前沿,这盘棋就下活了。”李先斌说。
“对于‘大金三角’,实际上是市场做到这儿来了,必须要‘接招’。”田发平说,奉节过去每年曾有上百万游客,如今只有50多万人,而三峡大坝每年游客达170多万人。“现在我们开通了到宜昌的旅游滚装船。游客可以自驾游三峡,在奉节住一晚上,再坐滚装船到宜昌。”
不能一花独放,区域合作势在必行
“从国家功能定位来看,奉节是三峡水库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属于国家限制发展区;从产业来看,农业主要是柑橘。因此,搞活区域经济,主要得走旅游这条路。”田发平说,去年,奉节县提出,在旅游、能源、脐橙三大支柱产业中,把旅游作为第一产业打造。
巫山、巫溪有着同样的认识。“金三角”地区被明确定位为“渝东北地区(翼)”以旅游为主导的特色经济板块、重点打造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和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贡献率较高,三县旅游总收入相当于三县GDP总量的16.8%,高于全市的14.5%。
2010年,渝宜高速云阳至巫山段通车。当时,巫山宾馆曾出现难得的爆满,巫山在高速路口立起“请自驾车的游客前往奉节住宿”的提示牌。主动把游客送给兄弟县,这在“金三角”还是头一回。
“这说明,搞旅游不能一花独放,区域联合是大趋势。任何一个县关起门来搞旅游,都只能是自我封闭。”巫山旅游局副局长张平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金三角”区域逐渐趋于成熟,现在正是发展时机。
今年,巫溪旅游“生命线”——奉巫髙速路,即将通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从巫溪到达奉节。“借助高速公路开通带来的便利交通,三地亟需加强沟通交流,共同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线路,加大沿线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联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李先斌说,借助于三峡独特的品牌推进陆上腹地游,可以改变过去“过境游”为主、留不住游客的局面,将旅游推向纵深。
贺玮说,在做大增量的同时,“金三角”内部若能良性循环,可以为巫山新拓展5到10万游客。“这些游客的含金量高,可以在当地住下来,带动一系列消费。”
“搞好‘金三角’,信心首先要来自于政府,旅游扶贫规划要出来。”江莹说,全市要形成“一盘棋”,统一规划、统一策划、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线路,加快区域旅游品牌打造。“云南旅游搞得好,因为有顶层设计;张家界景区牵涉到几个县,也是从行政上加以整合。”
整合,也包括经营机制的整合。在调研中,三县认为,光凭政府自己不行,具体产品上还需要与企业联合,共同打造“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送、营销互动、利益共赢”的联合体,擦亮旅游“金三角”的“金”字招牌。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