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30日08:07 来源:江西日报
本报记者 张武明
我的梦:“希望景德镇陶瓷早日重振雄风,期盼更多有知识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共同推动陶瓷产业做强做大。”
叶健敏是景德镇瓷厂一名有着24年工龄的“老烧窑工”,先后经历过煤烧隧道窑、油烧隧道窑、煤气窑三代窑炉。无论用什么烧,他烧好陶瓷有一个秘诀,就是紧紧盯住在烧的陶瓷,时刻“察颜观色”,在火候最佳的时候出手。
4月27日,抓紧中午的休息时间,记者采访了刚刚结束工作的陶瓷烧成工叶健敏。“现在用的是梭式窑,生产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是对陶瓷烧成工的技术要求一点儿也没有降低。”叶健敏告诉记者,看一个陶瓷烧成工的技能怎样,要看他烧出来的瓷器颜色如何。如果陶瓷表面泛黄或者泛黑,都是因为烧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火温,产品只能沦为次品或者废品。
在陶瓷的整个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烧窑。对火温的掌控,是对陶瓷烧成工的最大考验。以前用煤烧窑的时候,陶瓷生胚从近百米长的隧道这头进去,陆续经历烧成、氧化、还原、成瓷等多个环节,再从另一头出来,需要一整天时间完成整套工序。从18岁当陶瓷烧成工开始,叶健敏就深谙“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利用工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有关烧成方面的理论书籍。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他熟练掌握了从烧成曲线、看火、调节、毛病分析等全过程烧成控制技术,从一大批青年工人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厂里的技术标兵。
叶健敏的特长是看火色准,哪种颜色的火焰温度有多高,他心中有数。以前装陶瓷的匣钵是石英材料做的,熔点较低,有些温度烧得过高的陶瓷装入后,会使匣钵软化,甚至斜靠在相邻匣钵上。为此,叶健敏想出了在匣钵表面涂上熔点较高的碳化硅材料的主意。这一工艺改进,为企业减少损失40余万元。
近几年,烧窑改成了用煤气烧,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又成了叶健敏关注的问题。哪几项操作功能存在重复?哪几个闸阀可以在特定时候关闭?对整个工艺烂熟于胸的叶健敏又进一步改进烧成工艺,控制调节手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120万元以上。
(来源:江西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