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吴永恒活在一个大舞台上”

2013年04月28日08: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4月27日一版头条刊发通讯《祖国,我在拉美大地为你放歌》,广大外宣工作者读后被吴永恒的事迹感动和鼓舞,他们表示,要像吴永恒一样,为党和国家的对外传播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他身上,体现了外宣人的使命与追求

  报道引发了不少外宣人的深情回忆。《今日中国》杂志社社长呼宝民读后感慨万千,“这篇文章体现了老吴向拉美传播中国信息、推广中国文化的努力。我们要求单位的领导和职工学习老吴的事迹。”

  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郭晓勇给文章作者发来信息:“今天读罢长篇通讯,我再次激动,眼睛又一次湿润……你把吴永恒写‘活’了,让我们又见到了一个谈笑风生、可亲可敬的‘老吴’!老吴的朋友、家人感谢你们,所有外文局人都感谢你们!”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表示:“文章写出了吴永恒为国家外宣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外宣人的使命与追求。作为老一辈的外宣工作者,吴社长爱国奉献、国家利益至上、无私忘我的崇高精神,对年轻一代外宣人有启迪和教育意义。”他说,老吴把一生都交给了祖国的外宣事业,他的工作精神赢得了拉美国家的尊重。老吴临去世前对《今日中国》杂志在拉美拓展的构想,也是外宣人中国梦的具体体现。

  看着老吴提着一捆杂志送往坎昆会议会场的照片,《今日中国》拉美分社原副社长曾平,眼眶又一次湿润。2009年4月至2011年1月,作为拉美分社的副社长,他与老吴朝夕相处,“读后我再次感受到他为我国的外宣事业奔走呼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忘我情怀。吴永恒和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永恒。”

  吴永恒的友人唐书彪说:“老吴是值得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学习的人,尤其是他的敬业精神。一个老外宣人,一直为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为传播中国声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大局意识和对档案文件的管理和保留意识,值得年轻人学习。”

  曾在《今日中国》杂志社做外事工作的周琳,在今年年初的职工联欢会上还见过吴永恒,“我记得他的声音听来特别年轻。他随时保持一种工作状态。吴社长的妻子告诉我,老吴这么多年在国外,一心扑在杂志海外本土化的工作上,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少之又少。”

  《今日中国》检索西文部主任李五洲和吴永恒相识8年了,但文章里的一些细节,他也是第一次知道,“文章调研和采访得细致全面,很好的塑造出一个老外宣人的形象”。

  “主人公所在单位的文化基因真好”

  报道也激起了不少年轻人为外宣工作奉献的决心。《今日中国》杂志社社长助理刘湃读着文章,再一次回忆起与吴老相处的情形,“文章将吴老师的一生写‘活’了,也写出了中国外宣人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文章让我对吴老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努力的方向”。

  《今日中国》本土化中心的刘诗楠和吴永恒相处过7年。他说,看完报道,往事历历在目,“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吴社长,文章对年轻人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吴社长在外拓展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他每次回来都面带笑容,不断鼓励年轻人,给我们讲他的成果”。

  不少读者也表达了对这位老外宣工作者的敬意。“我并不认识吴永恒,但是看了光明日报的报道,我想说,老吴,你是真正的永恒!”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一口气把文章读下来,被吴永恒的事迹、情怀深深打动,“吴永恒经办一个小杂志,但是活在一个大舞台上。他在墨西哥的这些年将杂志的本土化做得很成功,是值得学习的典范。他在墨西哥不仅做杂志,还广交朋友,结下深厚友情。他是文化大使,是亲善大使,是没有大使头衔的大使”。他认为,如果我们的驻外工作人员,特别是办杂志做宣传的同志都能够像他一样,工作就会有崭新的局面。

  报社一位正在国外访问的同事从网上读了报道后,第一时间发来短信:今天的头条感人至深,读后不禁流泪。

  报社另一位同事读后感慨:“主人公真好!主人公所在单位的文化基因真好!”(本报记者 李 苑 本报通讯员 徐睿浛)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