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3日10:05 来源:内蒙古日报
■上接第一版
2012年初,以群众评议进家门、解决问题进家门、政策宣讲进家门、帮困带富进家门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部“四进家门”主题活动在土右旗全面铺开,党员干部躬下身子,放下架子,接上了地气。
将军尧镇八里湾村一色儿红泥路,晴天路如刀,雨天路如膏。春天农资运不进,秋天粮食卖不出。资金自筹无望,村干部如坐针毡。旗交通局局长王高乐赶紧联系一位热衷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老总,几经商讨,筑路机械进村,村民奔走相告……
九峰山管理委员会的公山湾村是革命老区,过去这里靠山吃山,山羊一度达到10万只。禁牧后,年轻人出山打工,留下些老弱病残。“过年杀猪,连个抓猪的也找不见!”旗经信局的包扶干部五进公山湾,次次不空手。村子有了发展的规划,山地也打上了水井。
短短几个月,党员干部为群众解决医保、低保、有线电视安装、危房改造等各类问题近8000件,开展政策宣传咨询服务近2万人次。
然而,就像“四进家门”的出台一样,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尽管旗里三令五申,仍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愿下,不真下。或者人下去了,心浮在上面。要不就是走过场,干脆来个蜻蜓点水,“隔着玻璃看庄稼”。
旗委一班人意识到,要让所有的党员干部拆掉心里的墙,走进百姓的窗,还必须建立长效的机制,把工作成效的评判权交给群众,让制度追着干部跑,干部围着群众转。
今年1月,以“四进家门”为基础,土右旗正式出台突出抓好发卡征集问题、日记分析问题、建账梳理问题、专办解决问题、入档考核问题解决情况的“五步梯次推进”措施,以及坚持每月走访一遍村(居)两委班子、每季度走访一遍帮困对象和特殊群体、每半年走访一遍模范人物、每半年走访一遍工商个体户、每季度梳理一遍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的“六个一遍”制度,确保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制度化、有效化。
“这回政府给咱把子孙后代的事都办好了,真个让老百姓得实惠咧!”
75岁的张培红是萨拉齐镇王光亮村人,自小罗锅,老伴儿早逝,3个儿子一个残疾,一个离婚。“唉!别提过去了,恓惶得不能说,拌个豆芽儿都没一点儿油星儿!” 镇党委书记郭茂和包村干部张庆华来了,把她家列入危房改造范围,争取到1.5万元项目资金,加上从亲戚那里周借,老人翻盖了旧房,又盖了两间新的。记者问她还有什么期望,张培红咧着没牙的嘴直乐:“干部们经常来,一来就给钱给东西,低保医保都办下来了。再没有愁的了,就是给二儿说个媳妇。”
沟门镇威俊村老党员武存金勤劳能干,日子一直过得不错。然而,一场大病让他家的生活跌入低谷,老武很消沉。镇党委书记李锁送来生活必需品,鼓励他树立信心,走出困境。4月14日,老武对又一次上门的李锁说:“我想养点鸡儿呀。李书记,你帮我问问,这方面有没有优惠政策?”李锁说:“老武你放心,等禽流感一过去,我就跟你合计这个事儿!”
户与户不同,村和村有别。群众的忧愁要排解,乡村的发展要跟上。
吕志强是村里的能人,爱学习,肯琢磨,一直办奶站。后来奶牛减少,奶站萎缩,吕志强对着闲置的厂房直叹气。李锁和威俊村党支部书记闫憨明因人施策,帮他协调贷款,引导他利用现有的厂房和农家废料培植杏鲍菇。现在,第一茬400箱杏鲍菇已经销出。吕志强信心满满地说:“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杏鲍菇16公斤,我们国家只有5公斤,市场潜力大着咧!”今年,镇里打算在他这儿开个现场会,先让年轻党员跟着种,之后逐步推广,把杏鲍菇打造成全村甚至全镇的富民产业。
“这垃圾一清理,水泥路一修,下地干活儿,心情都不一样!”“这回要给咱们安路灯,对不对?”“对!灯买回来了,就等线杆,一共40盏,村里所有街巷全覆盖。安完灯,还要种树、盖牌楼,一件一件办!”“太好了!梦也没梦见。”……
每次进村,郭茂都要被村民围住问长问短。他联系的王光亮村原来是个后进村,班子不团结,群众很失望,觉得没希望。村委会只有两间破办公室,一张办公桌,办公桌一条腿还用砖头支着。村里脏乱差,每家的秸秆、粪便都堆在院门口,有的甚至堆到路上。
包村后,郭茂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班子。新班子上任后,扩建了村活动室,利用4个工作日清理了积存的垃圾,土路修成了水泥路,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非常满意,卯足劲儿争当先进村。
沟门镇板申气村有3600多口人、1万多亩地,500亩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水电路等基础条件也不错。但这么个大村,竟没有一所正规的幼儿园。联系该村的旗政府办公室主任张慧东和沟门镇副镇长、板申气村党总支书记郭刚不谋而合:“未来的乡村靠谁呀,误了甚也不能误下娃娃的教育!”
东奔西走筹够资金,磨破嘴皮凑齐设备,2012年底,总投资120万元、能容纳300人的幼儿园建成了。不但本村的适龄幼儿全部入园,周围好几个村的幼儿都不用跑远路到旗里了。开园那天,好多村民都来了,79岁的老党员赵勇高兴地直抹眼泪:“这回政府给咱把子孙后代的事都办好了,真个让老百姓得实惠咧!”
截至目前,土右旗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累计发放征求意见卡3.1万余张,征集各类意见建议3.5万余条。经分析、梳理,专项办理并解决问题,土右旗向联系村(户)累计投入帮扶及项目资金4200多万元,解决基层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483个,1500余户困难党员群众得到救助。同时,确定产业扶持项目76项,总投资达2100多万元。
“干部的作风变扎实了,党的好传统又回来了!”
“岳家圪旦村有个女孩叫史选会,今年10岁。父母离异,父亲患癫痫病,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一看见她那双凄凉无助的眼睛,我就揪心。我答应资助她上学,一直到高中毕业……”
“又一次来到农户家,明显感到少了生疏,多了自然和亲切,愿意和我们打开话匣子唠了。他们对现在党的政策交口称赞,把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幸福说出来与我们分享,也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一些政策的不理解……”
采访中,一页页翻看干部们的“民情日记”,一次次心灵经受震动。
裤脚上沾着泥巴,胸膛里燃烧激情,弯着腰进门入户,炕头上促膝长谈。干部们觉得,他们和老百姓的心贴紧了。
“你对老百姓动了真情,老百姓就把你当成亲人。”旗政府办公室包村干部张扬说。
旗残联理事长巴一兵给记者讲了一件事,他联系的困难户郭军霞有个患脑瘫的16岁女儿,直到他上门,郭军霞两口子一直不知道女儿这种情况可以办残疾证,残疾证办下来还可以优先办低保。
“好政策和老百姓不对接,这个问题很严重。我们制定政策为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老百姓。可是由于政策宣讲不到位,老百姓不知情,加上个别职能部门的同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导致老百姓对党的政策有误解。由此看来,旗里推行‘四五六’工作法真是太有必要了!”
揣真情下基层,实打实办实事,让党员干部了解到了民情、旗情、国情,同时对自身一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也进行了反思。
“我是土生土长的板申气村人,自以为村子的情况都了解,以前做事情一般是‘我要作甚’,主观性很强。‘四五六’工作法让我明白我不是万能的,村民每家的情况都是变化的,他们的愿望和诉求也是变化的,而且每家和每家的情况都不一样。过去那种简单粗放的工作方法只会伤了他们的心!”郭刚诚恳地剖析着自己。
“过去有些干部下基层,就像是皮球下水,从上面看真的下去了,从下面看还在水上漂着。”双龙镇繁寺营村党支部书记王三黑说:“动员对接下一次,应付检查下一次,总结表彰下一次,群众戏称‘三板斧’。现在不一样了,做点甚都要记‘民情日记’,服务对象签字确认、村党支部盖章才算数。有了这个‘紧箍咒’,干部的作风变扎实了,党的好传统又回来了!”
摸清底数,仔细梳理,旗安监局对苏波盖乡新营村的帮扶分类施策。“对一些特别困难、丧失劳动能力的户子,缺甚给甚,即时帮助;有文化的年轻人,则组织他们学习种养技术,扶持他们创业成才。还要帮助乡村谋划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局长魏玉刚说。旗委组织部副部长高锦明也说:“个案解决、积极引导很必要,农业、农村要永续发展,农民要持续增收,还要促成一些机制性保障措施的出台。”
沉下身心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理性面对解决问题的困难障碍,积极寻求促成问题解决的办法。“随着‘四五六’工作法的深入推进,我们感到党员干部的素质得到了提升,能力得到了锻炼。”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盖连玉说。
据统计,“四五六”工作法推行到现在,全旗共梳理出的群众关心关注的578个民生问题中,已即时办结483个,正限期办结的95个,办结率达83.6%。在全旗村两委班子星级评选中,较之2011年,9星村增加2个,8星村增加12个。重点缠访、闹访案件得到有效稳控,被评为自治区信访系统先进集体。
(来源:内蒙古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