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军徽,闪耀在废墟之上——人民子弟兵芦山抗震救灾实录

2013年04月23日08:46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抢救生命,不惜一切代价

能否在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期挽救更多生命、救治更多伤员,关系到抗震救灾的成效。

“我爱人和孩子还在屋里!”“快救人啊!”20日上午,芦山县城金花社区居民赵建忠在自家坍塌的三层小楼前不停呼救。

武警芦山中队20名官兵分成3个小组,在赵建忠的指引下,运用千斤顶和破拆工具展开搜救。

30分钟后,官兵终于在一处残缺的墙体下发现了赵建忠的妻子赵丹和女儿。经过艰苦努力,二人被成功救出并迅速送往雅安市人民医院。

生命大于天。救灾官兵将抢救受灾群众生命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做出百倍努力;只要有一点可能,就不惜一切代价。

腹腔出血、脾脏破裂、肋骨骨折、失血800多毫升……20日23时50分许,被紧急送往设在芦山县人民医院广场的解放军第42医院救护队的12岁小女孩高诗琴,生命垂危。

“小女孩病情危重,没时间运送出去。我们立即在野战手术车里与解放军总医院两位专家远程会诊,协调了600毫升O型血,4位肝胆外科医生从20日午夜一直手术到次日凌晨两点,浑身都湿透了。”第42医院肝胆外科专家李灿说,“手术很成功!小女孩现在各项生命体征都很稳定。这也是地震以来在灾区施行的第一例重症手术。”

位于雅安市区的解放军第37医院,是灾区唯一的大型军队医院。自地震发生以来,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军的顶尖医疗专家,聚集了从灾区运送来的上千名伤员。

最关键的时刻,生命的接力在这里不断上演:伤员经医护人员的紧急救治,再被及时送往后方医院——第37医院,被灾区群众形象地称为“生命接力站”。

科学救灾,生命接力更有效率

芦山地震发生后,海军立即向某飞行团“奖状”中队下达命令。20日9时55分,某型遥感飞机从四川绵阳机场紧急起飞,赶赴芦山上空执行空中遥感探测任务。

经过两个架次飞行,飞行团副参谋长张凯机组获取大量数据,迅速提供给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为各级判断灾区情况、部署下一步救灾行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来源。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更是救灾力。抗震救灾部队充分发挥专业力量和先进装备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救灾效率。

震中龙门乡通往宝盛乡的公路20日夜晚突遇塌方,道路中断。武警交通部队一总队100余名官兵连夜投入抢通。

强光泛光灯穿透厚厚的夜幕,将塌方区照得通亮。地震引发大规模塌方,巨石遍地,最大的足有30方,约45吨。

“装载机根本无法清理,必须采取空压机钻孔,实施爆破作业,将巨石化整为零!”副总队长马继武果断下令。20分钟后,随着几声轰隆隆的巨响,飞石滚落,硝烟四起。随即,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迅速开进,轰鸣声中,生命通道被迅速打通。

工程、医疗、防化、陆航……各个专业兵种力量汇聚;运输直升机、挖掘机、推土机……各式专业装备大显身手;夜视仪、数字地图、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大批信息化装备显示威力。尽管灾区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遭受了严重损害,但救灾部队的机动速度和救灾效率却大大提高。

伤痛尚未平息,希望已然升起。抢运救灾物资,搭建帐篷学校,开展防疫消毒……人民子弟兵正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手段、排除一切困难,和灾区人民并肩携手,共同谱写抗击灾难、重建家园的篇章。(新华网四川芦山4月22日电 记者 贾永、刘永华、李宣良 参加采写:王玉山、黄书波、朱映涛、吴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