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2日09:57 来源:云南日报
今年春节期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鲁掌镇登埂村的露天温泉,人流如织,好不热闹。伴随“摆时”大赛醉人的歌声,那射弩场的飞箭,飞索渡江的奇险,温泉里的欢笑……好一幅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与旅游体验图景。
车行至六库镇跃进桥终点站,我们徒步约500米,就被公路上方一阵阵叫好声吸引住。探头观望,在一片丰收过后的甘蔗地里,射弩比赛已经拉开架势,200多名射弩爱好者正摩拳擦掌一较高下。
年近70岁的大兴地镇退休干部何姬二,手握长弩,肩挎箭袋,正凝神静气。从1982年开始,他每年都到澡塘会参加射弩比赛。站在一旁观摩了很久的广州游客李力,也想一展身手,拉弓,摆箭,瞄准,有模有样,只可惜5箭仅有2箭上靶,“有难度,有挑战”,爱好射击的他体验过后这样感叹。
离开射弩场,沿公路继续前行。路边的小摊一个挨着一个,多达上百家。因为距离澡塘会的入口只有几步路,秀才思搭建的临时服装店,地段可谓“黄金”,加之店内主营傈僳民族服饰,光顾的客人一茬接一茬。他说,每年他和家人都会选择在大年初一的晚上,从位于秤杆乡双纳瓦底村的家里出发,售卖两天之后折返回家。“抢着过年的热闹劲,奔波一点也划算”,秀才思说,除去服装的成本和运输等费用,两天时间能够收入2000多元。
锣鼓声中,高耸的刀杆下,掌管仪式的“掌师”祷告过后,一名身手矫健的傈僳男子,穿着传统的傈僳族服装,踏着锣鼓点,赤手握刀刃,赤脚踩刀锋,一步一刀走向“刀山”顶。傈僳族刀杆节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泸水县泸峰民间艺术团每年都要表演“上刀杆、下火海”绝技。这项澡塘会的重头戏,吸引了数千群众屏息观看。乔森·维尼来自澳大利亚,喜欢户外游,在观看“上刀山”表演时,他把手中的DV举得很高,游走变换着角度去记录整个活动,并连声赞叹。
傈僳族民歌“摆时”是一种群口对唱并以多声部合唱的民间歌谣,多以演唱情歌为主。刚参加完“摆时”比赛的秤杆乡王满基村村民杨秀华在台下和我们聊起来。他说:“想唱的歌,十天十夜都唱不完,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话题也就多起来,自然是唱不完的。”
在过溜体验点,来自灯笼坝辣子咪村的青年乃华,正帮游客打牢扣结,并叮嘱过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准备妥当后,乃华双脚离地,上半身微微向后靠,带着游客“飞”过江去,江面上回荡着滑轮与钢索碰撞的声音。体验点共有8位过溜师傅,全都来自辣子咪村,每天来体验的游客差不多有200多人,两天的陪溜,能有近千元的收入。
怒江峡谷壁陡崖悬,壑深万丈,过去,溜索是人们渡江的唯一方式,如今,随着索改桥项目的实施,它正成为怒江独有的旅游项目。本报记者 郎学平 通讯员 谢宇
(来源:云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