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家国情怀: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芦山灾区救援队伍的群体素描

2013年04月22日09:02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那一个个牵挂着家的人

远远地,一丝亮光在漆黑的盘山公路上跳动,像萤火般微弱。走近一看,又是一群背着大包小包往山上赶的人。

“你们要去哪里?”记者问。“芦山!”几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回答。有两三个人脚步慢了下来,其他人则一边答话一边大步往前走,声音中都带着喘息。

“不要着急,我看到的情况还好,不那么严重。”记者试图安慰这群焦急的人。

“怎么会不严重?电话都打不通了!”一位中年妇女收回迈出的腿,转过身来,借助车灯微弱的光盯住记者。她用的是质疑的语气,记者看到的却是一张充满期待的脸,像是在等着我们更加坚定的反驳。她何尝不想看到好情况。

拿着一支小手电筒的邓贵清告诉记者,他们一行10个人的家都在芦山县思贤乡草坪村,几年前一起去重庆打工,地震前正在一个建筑工地做木工。全国各地对灾区的关心让他们感动。“没有任何人通知,地震后我们这些人一下聚到了一起,大家什么都不管了,就想着怎么能尽快回家。”邓贵清说,他们先是花1500元钱租了一辆车赶到成都,在成都的孩子又用车把大家送到了雅安。“到了雅安,车不让再往前开了,我们就开始走路。”

“我们从凌晨1点开始走,已经走了3个多钟头了,还要走6个多钟头才能到家。”同行的一个人一边补充,一边催促大家抓紧时间赶路。

家和国,密不分。无论地震有多么无情,前方都有他们心中最温暖的家、最牵挂的亲人。

21日下午,记者上了志愿者免费接送的车,从救援现场赶回雅安市区发稿,一个神色忧郁的黑衣女子一起挤上这辆车。志愿者与记者谈论沿途目睹的灾情,这时,一直沉默的黑衣女子叹了口气说:“这些房子还算受灾轻的,我们那儿的房子都完了。”她似乎不愿提及遭受重灾的老家,只是告诉记者,父母和其他姊妹都在深圳,就她一个人留在雅安开了一个小店面。“幺爸他们一家都在乡里。地震后电话一直打不通,爸爸妈妈都很担心,我也想看看老家的房屋。”她看着窗外,自言自语、自我宽慰。

“好在人没事。只要人没事,什么都能慢慢想办法。”

全国各地对灾区的关怀,是他们战胜困难的底气。

那一队队不顾自身安危的救援者

在芦山县人民医院的后院里,临时设立的解放军42医院,正迎来一个个地震伤员。

这是一个灾后新生的救命福地。

身受重伤的12岁的小女孩高诗琴,就在这里成功地进行了手术,正躺在病榻上输液和吸氧。

“这位女孩在地震时被重物砸伤,除了肺出血,还有肺挫伤。这几个伤情,任何一个都非常要命。”4月21日下午,解放军42医院副院长苏永林向记者讲述。“近3小时的手术,非常成功。手术前,她的血红素只有80克,明显偏低。手术后,她的血红素升到了110克。”

苏永林说:“这个女孩能得救,一是救援及时。她是昨晚8点左右从宝兴出发,11点多背到这里来。虽然用了3个多小时,但在当地道路仍不通畅、路途又那么远的情况下,救援仍然是很及时的。二是我们是全军首批陆基机动卫勤保障达标单位,平时准备很充分,能够全要素展开医疗救助。第三就是部队配备的野战卫生装备非常重要。我们有手术车、放射车、电站车、急救车,还有其他辅助设备。”

幸运的不止高诗琴一人。地震当天,这家医院就收治了6名重伤患者。

20日下午3点,解放军42医院第一个梯队到达芦山县。晚上8点,第二个梯队也到达了。“到21日上午,我们已经救治了400多名受伤群众。”苏永林欣慰地说。

也就在21日上午10时许,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国家级救援队徒步进入震中芦山县龙门乡,在当年李先念率红四方面军经过的古城村周边二三十公里范围内,走村入户巡诊,救治伤员近30人。

绿军装、白大褂,灾区最吉祥的服饰。人民军医的到来,让地震后一直身处“孤岛”的当地群众信心倍增,看到希望的曙光。(记者 袁 祥 张国圣 危兆盖)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