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开启民智,亦是医者职责

2013年04月20日08:12    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杨秉辉。

  ■本报记者 顾泳

  他是著名的肝癌领域专家,亦是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科普大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杨秉辉教授,每逢周末便与听众“电波约会”,讲述关于健康的种种话题。这一健康约定,持续整整廿年,“科技改变生活、科普开启民智,传播科普同样是医生应尽的职责。”从医至今近半个世纪,杨教授除科研及临床工作外,投入大量精力于科普事业:从出版科普读物、编写刊物,到教授大学生、医学生科普写作……昨天,他因科普领域的卓越贡献,荣获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杨秉辉与科普结缘,可以追溯到他读初二的时候。那年他患上中耳炎,在做常规检查肺部透视时,发现有肺结核病灶。那时,问题脱口而出:“胸片上写‘干酪样病灶’,酪不是奶油吗?怎么会到我的肺里?”医生一听小孩发问,厉声道,“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嘛?听我的话,会好的!”果真,肺结核被神奇的医学治好了,可想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的欲望愈加强烈。

  若干年后,少年长大了,披上了白大褂,儿时的疑惑却挥之不去,“我相信许多病人与我当年一样,除了希望治好病,也想知道这病到底是啥”,上世纪70年代,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团队前往江苏启东进行筛查。一些农民测出甲胎蛋白为阳性,但无论怎么说服,农民死活不信一滴血与肝癌有任何关系。解释所费的口舌,大大超乎想象。杨秉辉对此行深有感触,“科学技术再高明,群众要是不接受,一切都是枉然。”

  自此之后,杨秉辉尽可能挤出时间,投入到大量科普工作中。1984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名医坐堂”,杨秉辉是栏目主持人。每周日上午,他乘公交前往电台,12时10分,与无数市民在“电波”相约,从内科、外科到妇科、儿科……自己熟悉的领域亲自上阵,陌生的领域则备好功课、邀请专家共同解疑释惑。节目一播,听众来信如雪片般涌入中山医院,每封来信他都仔细阅读回复,遇到较为普遍的问题,则在下一期节目中加以解释。“名医坐堂”一播就是廿余年,杨秉辉的主持人角色直至2004年才卸任。除此之外,他还主编《健康世界》、《健康促进》等科普刊物。由他编写的《家庭保健百科》成为成千上万家庭的“健康宝书”。

  也曾有人劝,“科普低端,身为医学大家你干嘛掺和进去?”杨秉辉不以为然,在他眼里,科普写作非但不低端,反而是医生更高层面的价值体现,“治病救人自然是医生的职责,传播知识开启民智也是医生的义务。”在老先生看来,科普是科技与艺术的“联姻”。正因如此,看到学生们英语比中文说得溜、论文写得比科普文章好,他也略显惆怅:“其实,科普水平极能反映医生的文学素养,如何既专业客观又生动活泼,堪称大学问。科普能力强的医生,与病人沟通技巧也较好,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医患摩擦。”

  为了更好提升年轻医生、学者的科普能力,杨秉辉如今将“战场”转向高校:他积极参与学生社团“科普写作与方法”活动,足迹遍及复旦、同济、华师大、华东理工、上师大等知名学府。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